《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以故事的方式,讓讀者輕鬆理解心理諮商的過程,並見證主角 蛤蟆先生 如何從憂鬱、迷惘,到最終理解自己、接納自己,進入成熟的 成人自我狀態。書中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 蒼鷺 的十次諮商,深入探討 自我狀態(人格結構) 和 心理定位(行為模式),並呈現心理療癒的關鍵步驟。
心理學家艾瑞克·柏恩(Eric Berne)提出「交流分析理論(TA,Transactional Analysis)」,認為人的人格由 兒童自我、父母自我、成人自我 三種狀態組成。這些狀態並非固定,而是會根據情境轉換影響我們的行為、情緒與思維。
1. 兒童自我狀態
這是最原始、最直覺的狀態,代表 童年時期的感受與行為模式,影響我們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緒反應。兒童自我可再細分為:
▶ 兒童自我的影響
當我們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可能會無意識地用兒童時期的方式回應世界。例如,當被批評時,可能會選擇撒嬌、討好,或者生氣賭氣(叛逆兒童)。這種狀態如果未經覺察,可能導致過度依賴他人或難以控制情緒。
這代表從小接受的教養觀念與規則,影響我們如何評判自己與他人。
▶ 父母自我的影響
當我們處於父母自我狀態時,可能會對自己或他人過度批評,或過度照顧導致對方失去自主性。如果一個人長期受到「仁慈的獨裁者」型父母影響(即完全掌控但同時照顧你),他可能會內心矛盾,既愛父母又無處發洩憤怒,導致壓抑情緒。
這是最理想、最成熟的狀態,代表 理性、客觀、不受情緒影響的決策模式。成人自我狀態的人能夠:
▶ 成人自我的影響
當一個人能夠運用成人自我思考時,他能夠分析當前狀況,而非依賴過去的情緒模式。例如,在爭吵中,他不會像兒童自我那樣賭氣,也不會像父母自我那樣批評,而是會理性溝通,尋找解決方案。
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模式,受到「心理定位」的影響。這四種定位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
1. 我好,你也好(健康心態)
蛤蟆先生的自我接納過程包含五個關鍵轉折點:
蛤蟆先生在諮商中逐步從依賴心理師到獨立思考,這段過程雖充滿抗拒與情緒挑戰,但也帶來深刻的自我覺察與成長。心理師並未直接給答案,而是透過提問引導思考,幫助蛤蟆進入成人自我狀態。最終,蛤蟆找到力量與勇氣,迎向新的人生。
本書透過淺顯易懂的故事,讓讀者理解心理諮商的本質——不是尋求外部解答,而是學習自我探索、接納、調整行為模式,並逐步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導者。
⭐ 喜歡我的分享,請幫我按愛心 ❤️
⭐ 訂閱 YT 頻道:Vicky Mommy 玲玲 😍
⭐ 點擊領取《全職媽媽幸福力提升指南》
⭐ 更多媽媽成長資訊,歡迎加入Line社群 :媽咪賦能共學團
⭐ 合作邀約信箱 :vickytsai92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