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想法比較嚴肅一些,給願意自我覺察的讀者
我暫時不想用開放心態去看待「大家能在網路上表達看法是為好事」創造假嗨的氣氛。
有時候覺得 Threads 上的毒雞湯有點令人不耐,部分人最近在講到錫蘭的心靈課程影片,結論不免提到:這樣子的人就沒有讀大學的必要;個人想對這一類「對自身有沒有用」的題目,寫下一些可能的想法,因為每每我讀完字句的感想反而是:
你好像是因為覺得自己沒必要讀大學,而找了看起來合適的理由去替代了你原本真實經歷帶來的心聲。
言下之意是,目前推播給我的文章多半都會提到「論述邏輯這樣好的人,就不需要讀大學」的想法,上一次我們看到的類似言論,就是輿論都在導向國文學科沒用的時候:只要我們講的出足以結構完成的篇幅。
「要嘛應該廢掉國文,不然就是它要能按照我們的需求做出調整」是這樣子嗎。
...
我認為比較可怕的現象是,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大考的考題越來越複雜、內卷。
其實這可能不是一種年年進步的樣子,而變相為一種對輕蔑專業人的懲罰;很多人會因為生活上能撼動體制帶來感動稀少的可憐,說白了就是能感動自己的事情太少,然而在人成長的時候不免會回頭檢視、拯救,那個當年對這學科有苦說不出的自己。
在經歷一切之後好像有權對社會發聲說:我的人生不需要這東西來攪和。
但其實,對於缺乏自我探索歷程的人們來說,一直到高中畢業前都會經歷一段「我要先接觸過這東西才能知道自己有沒有喜歡」的日子,這種遭到成績壓抑的心聲後續引發的膨脹言論,是可以認為這種探索沒有為你帶來意義,但它並不是「錯的」的說法。
甚至大膽的說:正是因為人生的主權在你手上,能改變的也就必須是你了。
「被他人看見」我相信是不少人心底確定自己具有價值的渴望。
因為如果你是學好了國文沒有被社會聽見、取得了大學學歷沒有被社會珍視,所以你會把學習過這一部分的自己割捨下,藉由群眾的同質性來表達自己被注意到的可能,甚至可以這麼說:
論述邏輯好的你更應該要讀一間好大學,減少時間心力去向他人解釋你就是一個論述邏輯好的人。
這段文字,我能做到的就是發現你的同時,也有些實話還是要帶出來:因為他是錫蘭,所以他可以不用大學這趟經歷;因為他不是這方面的權威專業,所以這話題必須講到二個小時;你可能在他身上發現了很多能支持自己價值的作為跟根據。
那他這樣子的演示,最起碼學習上的「照做」就可謂基本功夫了。
...
總的說,在這題有沒有用的討論線索上,我想揭示的是滑坡問題
群眾會想說:這東西在我的生活上並不能實質變現。
所以得證學歷沒有用,因此人人不需要學歷;這其實是被社群上破千愛心貼文包裝過的說法,如果只是路人在捷運上大聊出口,你多半會感到嗤之以鼻;可是當看有的人不用像我經歷過的辛苦就能做到大家心底想完成的事情,說明這東西對大家而言都不重要。
不,是這東西對你而言不重要,那就要請你去發現那些對你一樣重要和價值的事情。
而這是給讀到最後篇幅讀者的一點警語:我們從前的目標是,不要越活越像那些張口就不尊重專業的嘴臉;你有很想讓大眾看到的事情,就去擴展這方面的專業,在這個或許你曾經很希望體制祭出改變的事上,它改變不了的前提下,看到的關於你自己的訊息:
就是察覺自己的職涯目標就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