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選擇權,從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智慧與理解換來的。
納瓦爾在《納瓦爾寶典》中提到,年輕時最重要的三個決定是:住在哪裡?與誰同行?選擇做什麼?
這三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決定了我們的圈子、資源與未來。但很多時候,我們做選擇的方式,並不是基於真正的理解,而是基於習慣、直覺,甚至只是別人的期待。
換位思考,就是讓你成為「可以選擇」的人。 只有當你真正理解別人,也看清自己,你才有能力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故事:一個問題,改變了一場對話
昨天是開學日,竹籤和星星回家後,興奮地跟我分享:「媽媽,今天學校和安親班都在講同一個主題——換位思考!」
幾乎是同一時間,我的同事們正在討論新產品的銷售策略。
A 業務興致勃勃地說:「1+2+3 這個組合真的很厲害,應該很好賣吧?」
房間裡靜了一秒,沒有人回應。
A 業務看向大家,忍不住開口:「小花、小美,你們覺得呢?」
B 業務笑了笑,淡淡地問了一句:「你問問自己,你會買嗎?」
空氣瞬間安靜了下來。
A 業務愣住,沉思幾秒,最後苦笑:「嗯……可能不會。」
這一刻,他不再是業務,而是一個消費者。當他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他才發現,自己原本深信不疑的想法,其實並不那麼成立。
感性共鳴:你能看多遠,就能選多好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做選擇,但其實只是被選擇。
• 以為是自己選擇了一份工作,但其實只是因為別人推薦、薪水誘人,卻沒考慮自己是否真正適合。
• 以為是自己選擇了一段關係,但如果換個角度,對方會怎麼看待這段感情?他也認為這是一個值得的選擇嗎?
• 以為是自己選擇了一個城市,但真正住進去後,才發現環境不適合,發展有限,當初的決定其實只是隨波逐流。
換位思考,能讓我們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選擇」。
當你願意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你不僅能更理解別人,也能更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進而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小建議:決策前,試著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 如果我是對方,我還會做這個決定嗎?
2. 如果我是未來的自己,我會感謝今天的選擇嗎?
3. 如果我什麼都不考慮,純粹憑直覺,這會是我想要的嗎?
真正擁有選擇權的人,不是選擇最多的人,而是能看清選擇本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