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1)擺脫原生家庭情緒勒索:從受害者到自癒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早上起床看到這個影片讓我回想起這兩年我所經歷過的事件,我原本以為我30歲以後可以擺脫家中的情緒勒索,不在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沒想到卻因為家人長期在這環境下長大,從一個被害者不自覺變成一個加害者而自己沒有察覺,在長期的關係中如果想要學習怎麼樣從裡面逃離出來,我花了極大的心力,遇到許多困難的中途甚至自我放起好幾次,才漸漸地找回人生的動力,這都建立在我們的衝突已經很淡化的底下,還會如此,我相信這並不是這麼容易,我希望把我的經驗分享出來給大家,如果大家有相同問題,我不能說很容易,但是有機會可以走出來。

以下是影片的內容

如果你總是拖延、沒動力、可能是因為童年的創傷,他把人分成兩種,一種是會積極制定目標,每天都充滿希望的網目標邁進,另種是每天早上起床就得開始掙扎得耗費大量意志力,努力讓自己養成習慣,試著讓自己變得像那些更高效率的人,但真正想的是什麼事情都不做,兩者之間最關鍵的差異就是童年的創傷,稱為「未來維度的喪失 THE LOSS OF THE FUTURE DIMENSION 」,在父母反應的情緒底下,有創傷經歷的孩子無法規劃未來,任何他們試圖表達的自主權,都可能被虐待型的父母施壓,在亞洲社會父母會對小孩特別多的要求,卻會導致聰穎的孩子長大後卻停滯不前,我們剝奪了孩子自我表達的時刻,他們被壓制。

第二個關鍵點是創傷讓人會專注在當下的生存,這種創傷不一定是來自身體虐待,它可能來自極端的控制,甚至是孩子被迫扮演「小大人」,也是一種創傷,他覺得規劃明天是沒有意義的,大腦的資源全部都費用來應付「如何活過今天」,「我要怎麼不要被罵、不被打?」,「我要怎麼確保父母,不會注意到我?」在這樣長大的孩子,學會讓自己變得隱形,大腦會出想驗關見的變畫,它停止思考未來,任何未來的計畫,都有可能隨時改變,取決於父母的今天是否喝酒。

當我們受到創傷的時候我們會進入生存模式,進入保護模式,這甚至會反映在生理上,充滿創傷的環境中長大,你因為思考未來而受到懲罰,你無法計畫任何事情,因為你的家庭混亂無序,沒有規則,沒有秩序,你的全部精力都用來活過當下,這種思維模式會根深蒂固等到這些人成長後,他們會高度依賴外部刺激來驅動自己,給他們壓力時他們才會行動但卻無法自主地產生內在動機,這種情況非常具有破壞性,因為從本質上來說 他們大腦中,負責規劃未來的區域已經被「關閉」了。

以上描述在我身上就有經歷過,如果你在這種家庭中長大,請別放棄最好的治療就是遠離這個人,非成年人要遠離是不容易的,但要記得自己總有天會變好。

影片中談到幾個重要的時刻,前一晚我們期待父母明天為我們舉辦的慶生派對,可是隔天因為父母的喝酒心情不好,卻前來責罵孩子把慶生派對取消,如果類似的事情發生多了,此時我們的專注會放在哪裡,會放在父母的情緒上面,主要的事件會讓我們忽略掉,如果我在用小孩的視角回溯一下這個場景你就會知道。

如果今天爸媽不喝酒不生氣,我就可以有慶生派對,在對話中父母如果把自己不開心的情緒怪罪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會加上,如果我沒有犯錯的話,我就擁有慶生派對。

從一個原本是父母的情緒問題,在孩子眼中變成是,都是因為我的錯導致父母不開心,父母能幫我慶生是我莫大的榮幸,我不能讓爸媽生氣,看到的嗎?同個場竟在一個不對等的環境底下,對小孩造成什麼樣的思考變化,在孩子心中最後會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只要父母情緒穩定我今天就安全了,我不能讓父母感到不適。

為何我會有這種深刻的感受,因為這樣的事件在我的生命中一直不斷地上演,原本是從父親開始,有年我們為了幫父親慶生,小時候很刻苦,幾乎很難吃到Pizza,家人們買了Pizza,想等父親回來給他一個驚喜,結果父親回來看到Pizza勃然大怒,說著我我不吃這個東西你們買這個幹嘛⋯⋯,後面我就沒有特別記憶了,從此事件可以看到喜事變傷心事的過程。

我原本以為長大後面對類似的情境就不會再出現,前幾年我失去的目標,甚至每天起床一點動力也沒有,就像影片中所描述的一樣,我把專注力都放在要怎麼做家人才不會對我生氣上面,為何會群體排擠我,即便我已經跟他們沒有太多交集的情況下,我不論做什麼決定都要先看看會不會讓家人不開心,我無法停止不斷地反覆反省著自己,懺悔自己所擁有的的一切,長期下來我發現我有點患有PTSD,見到我家人就會莫名的產生焦慮與恐懼,無法好好的對話,這些事件並不是發生在我小時候,而是發生在我成人的時候。

原生家庭給自己的習慣,延續性往往來得比我們想像中還大,如果可以多觀察自己,不要把傷痛帶給下一代,不要從一個被害者不自覺變成一個加害者而自己沒有察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Vito家的樣貌 x 行銷策略筆記
3會員
19內容數
人生的自我修行,是一條透過覺察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旅程。當我們學會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人際關係自然會變得順暢;當生活穩定後,才有餘裕追求更深層的靈性探索。學會在生活中實踐覺察與成長。先從人際互動開始,透過與人交流學習,最後才回歸內在。修行,不是遠離世界,而是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找到與世界和諧共存的方式。
2025/03/12
本文探討靈異體質的成因、影響及改善方法。文中提到靈異體質可能源於家族遺傳或個人經驗,並可能導致精神不濟、負面思維等問題。作者分享自身經驗,並建議透過禪修、改變信仰或調整心態等方式改善靈異體質。文章也區分了通靈與神通的差異,並提醒學習身心靈課程需謹慎。
Thumbnail
2025/03/12
本文探討靈異體質的成因、影響及改善方法。文中提到靈異體質可能源於家族遺傳或個人經驗,並可能導致精神不濟、負面思維等問題。作者分享自身經驗,並建議透過禪修、改變信仰或調整心態等方式改善靈異體質。文章也區分了通靈與神通的差異,並提醒學習身心靈課程需謹慎。
Thumbnail
2025/03/06
六字大明咒(Om Mani Padme Hum)的介紹,包含咒語由來、字義解釋、達賴喇嘛對其觀唸的講解,以及持咒應有的正確心態。強調持咒不僅是重複誦念,更需配合內在的轉變和智慧的提升,才能真正體會其功德。
Thumbnail
2025/03/06
六字大明咒(Om Mani Padme Hum)的介紹,包含咒語由來、字義解釋、達賴喇嘛對其觀唸的講解,以及持咒應有的正確心態。強調持咒不僅是重複誦念,更需配合內在的轉變和智慧的提升,才能真正體會其功德。
Thumbnail
2025/03/06
許多通靈者在網路上分享自身經歷,但通靈的成因與過程卻鮮少被提及。本文根據自身經驗與其他文章,將通靈分成天生與後天兩大類,並探討不同類型通靈者的特徵與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天生陰陽眼、天生體弱型、後天天命型、修持型等。後天體弱型則可能因體質虛弱、胡思亂想,而與無形眾生產生連結,甚至走火入魔。
Thumbnail
2025/03/06
許多通靈者在網路上分享自身經歷,但通靈的成因與過程卻鮮少被提及。本文根據自身經驗與其他文章,將通靈分成天生與後天兩大類,並探討不同類型通靈者的特徵與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天生陰陽眼、天生體弱型、後天天命型、修持型等。後天體弱型則可能因體質虛弱、胡思亂想,而與無形眾生產生連結,甚至走火入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書深入探討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如何以冷漠、自我中心或拒絕的方式傷害孩子,使他們長大後仍背負自我價值的困惑與關係的掙扎。Gibson 博士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實例與臨床經驗,幫助讀者辨識這些傷害、理解其根源,並學習療癒與建立自我。
Thumbnail
本書深入探討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如何以冷漠、自我中心或拒絕的方式傷害孩子,使他們長大後仍背負自我價值的困惑與關係的掙扎。Gibson 博士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實例與臨床經驗,幫助讀者辨識這些傷害、理解其根源,並學習療癒與建立自我。
Thumbnail
家庭的陰影曾令我深陷孤單與恐懼,原生家庭與單親環境帶來無數疑惑。憑藉諮商、催眠、NLP 及宗教體驗,我逐漸學會面對心靈創痛,勇敢改變。透過認養家扶孩童,我收穫溫暖與陪伴,也找到了自我救贖的力量。我的經歷期望能成為他人的指引,點燃心中那份追求愛與自由的火花。讓每位受創之心找到光明,勇敢迎向全新人生旅程
Thumbnail
家庭的陰影曾令我深陷孤單與恐懼,原生家庭與單親環境帶來無數疑惑。憑藉諮商、催眠、NLP 及宗教體驗,我逐漸學會面對心靈創痛,勇敢改變。透過認養家扶孩童,我收穫溫暖與陪伴,也找到了自我救贖的力量。我的經歷期望能成為他人的指引,點燃心中那份追求愛與自由的火花。讓每位受創之心找到光明,勇敢迎向全新人生旅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原生家庭情緒勒索對成年子女的影響,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長期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如何導致創傷、失去規劃未來的能力,以及如何努力掙脫這些束縛。文章並提及影片內容,闡述童年創傷如何造成「未來維度喪失」,以及如何影響個體的生存模式和行為模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原生家庭情緒勒索對成年子女的影響,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長期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如何導致創傷、失去規劃未來的能力,以及如何努力掙脫這些束縛。文章並提及影片內容,闡述童年創傷如何造成「未來維度喪失」,以及如何影響個體的生存模式和行為模式。
Thumbnail
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印記走向成年,或是溫暖的祝福,或是沉重的枷鎖。父母的愛與缺席,塑造了我們的安全感;童年的角色分工,影響了我們的關係模式。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並提供打破枷鎖、走向自我重生的方法,幫助你從傷痕中找到力量,書寫屬於自己的未來。
Thumbnail
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印記走向成年,或是溫暖的祝福,或是沉重的枷鎖。父母的愛與缺席,塑造了我們的安全感;童年的角色分工,影響了我們的關係模式。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並提供打破枷鎖、走向自我重生的方法,幫助你從傷痕中找到力量,書寫屬於自己的未來。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雖然不願意,卻在不知不覺中活得越來越像父母?作者以自身經驗書寫,將她如何面對原生家庭造成的童年創傷,以及自我療傷的過程分享給讀者。身為諮商師的她,也盼望擁有相同經歷的人能透過這本書獲得「自我療癒」的勇氣。並非只有經過重大事件後才會產生創傷。只是,我們未曾認真去思考過這個可能性。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雖然不願意,卻在不知不覺中活得越來越像父母?作者以自身經驗書寫,將她如何面對原生家庭造成的童年創傷,以及自我療傷的過程分享給讀者。身為諮商師的她,也盼望擁有相同經歷的人能透過這本書獲得「自我療癒」的勇氣。並非只有經過重大事件後才會產生創傷。只是,我們未曾認真去思考過這個可能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一位作者從幼年時期到成年的創傷經驗,包括家庭暴力、霸凌和性侵犯。作者探討了這些經歷如何影響她的身心健康,以及她在療癒過程中的掙扎與反思。文章提醒讀者在面對創傷時,要做好心理準備,允許自己逃避也是一種選擇。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一位作者從幼年時期到成年的創傷經驗,包括家庭暴力、霸凌和性侵犯。作者探討了這些經歷如何影響她的身心健康,以及她在療癒過程中的掙扎與反思。文章提醒讀者在面對創傷時,要做好心理準備,允許自己逃避也是一種選擇。
Thumbnail
隨著創傷與療癒概念的普及,我們透過靈性療癒、心理諮商,試著回顧童年創傷與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然而,知道了家庭帶來的創傷與影響,然後呢?內容分享了三個自我提問,協助我繼續更深入的覺察自我,並且協助我保持有意識地練習,活出理想的生命品質。
Thumbnail
隨著創傷與療癒概念的普及,我們透過靈性療癒、心理諮商,試著回顧童年創傷與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然而,知道了家庭帶來的創傷與影響,然後呢?內容分享了三個自我提問,協助我繼續更深入的覺察自我,並且協助我保持有意識地練習,活出理想的生命品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