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1)擺脫原生家庭情緒勒索:從受害者到自癒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天早上起床看到這個影片讓我回想起這兩年我所經歷過的事件,我原本以為我30歲以後可以擺脫家中的情緒勒索,不在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沒想到卻因為家人長期在這環境下長大,從一個被害者不自覺變成一個加害者而自己沒有察覺,在長期的關係中如果想要學習怎麼樣從裡面逃離出來,我花了極大的心力,遇到許多困難的中途甚至自我放起好幾次,才漸漸地找回人生的動力,這都建立在我們的衝突已經很淡化的底下,還會如此,我相信這並不是這麼容易,我希望把我的經驗分享出來給大家,如果大家有相同問題,我不能說很容易,但是有機會可以走出來。

以下是影片的內容

如果你總是拖延、沒動力、可能是因為童年的創傷,他把人分成兩種,一種是會積極制定目標,每天都充滿希望的網目標邁進,另種是每天早上起床就得開始掙扎得耗費大量意志力,努力讓自己養成習慣,試著讓自己變得像那些更高效率的人,但真正想的是什麼事情都不做,兩者之間最關鍵的差異就是童年的創傷,稱為「未來維度的喪失 THE LOSS OF THE FUTURE DIMENSION 」,在父母反應的情緒底下,有創傷經歷的孩子無法規劃未來,任何他們試圖表達的自主權,都可能被虐待型的父母施壓,在亞洲社會父母會對小孩特別多的要求,卻會導致聰穎的孩子長大後卻停滯不前,我們剝奪了孩子自我表達的時刻,他們被壓制。

第二個關鍵點是創傷讓人會專注在當下的生存,這種創傷不一定是來自身體虐待,它可能來自極端的控制,甚至是孩子被迫扮演「小大人」,也是一種創傷,他覺得規劃明天是沒有意義的,大腦的資源全部都費用來應付「如何活過今天」,「我要怎麼不要被罵、不被打?」,「我要怎麼確保父母,不會注意到我?」在這樣長大的孩子,學會讓自己變得隱形,大腦會出想驗關見的變畫,它停止思考未來,任何未來的計畫,都有可能隨時改變,取決於父母的今天是否喝酒。

當我們受到創傷的時候我們會進入生存模式,進入保護模式,這甚至會反映在生理上,充滿創傷的環境中長大,你因為思考未來而受到懲罰,你無法計畫任何事情,因為你的家庭混亂無序,沒有規則,沒有秩序,你的全部精力都用來活過當下,這種思維模式會根深蒂固等到這些人成長後,他們會高度依賴外部刺激來驅動自己,給他們壓力時他們才會行動但卻無法自主地產生內在動機,這種情況非常具有破壞性,因為從本質上來說 他們大腦中,負責規劃未來的區域已經被「關閉」了。

以上描述在我身上就有經歷過,如果你在這種家庭中長大,請別放棄最好的治療就是遠離這個人,非成年人要遠離是不容易的,但要記得自己總有天會變好。

影片中談到幾個重要的時刻,前一晚我們期待父母明天為我們舉辦的慶生派對,可是隔天因為父母的喝酒心情不好,卻前來責罵孩子把慶生派對取消,如果類似的事情發生多了,此時我們的專注會放在哪裡,會放在父母的情緒上面,主要的事件會讓我們忽略掉,如果我在用小孩的視角回溯一下這個場景你就會知道。

如果今天爸媽不喝酒不生氣,我就可以有慶生派對,在對話中父母如果把自己不開心的情緒怪罪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會加上,如果我沒有犯錯的話,我就擁有慶生派對。

從一個原本是父母的情緒問題,在孩子眼中變成是,都是因為我的錯導致父母不開心,父母能幫我慶生是我莫大的榮幸,我不能讓爸媽生氣,看到的嗎?同個場竟在一個不對等的環境底下,對小孩造成什麼樣的思考變化,在孩子心中最後會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只要父母情緒穩定我今天就安全了,我不能讓父母感到不適。

為何我會有這種深刻的感受,因為這樣的事件在我的生命中一直不斷地上演,原本是從父親開始,有年我們為了幫父親慶生,小時候很刻苦,幾乎很難吃到Pizza,家人們買了Pizza,想等父親回來給他一個驚喜,結果父親回來看到Pizza勃然大怒,說著我我不吃這個東西你們買這個幹嘛⋯⋯,後面我就沒有特別記憶了,從此事件可以看到喜事變傷心事的過程。

我原本以為長大後面對類似的情境就不會再出現,前幾年我失去的目標,甚至每天起床一點動力也沒有,就像影片中所描述的一樣,我把專注力都放在要怎麼做家人才不會對我生氣上面,為何會群體排擠我,即便我已經跟他們沒有太多交集的情況下,我不論做什麼決定都要先看看會不會讓家人不開心,我無法停止不斷地反覆反省著自己,懺悔自己所擁有的的一切,長期下來我發現我有點患有PTSD,見到我家人就會莫名的產生焦慮與恐懼,無法好好的對話,這些事件並不是發生在我小時候,而是發生在我成人的時候。

原生家庭給自己的習慣,延續性往往來得比我們想像中還大,如果可以多觀察自己,不要把傷痛帶給下一代,不要從一個被害者不自覺變成一個加害者而自己沒有察覺。

人生的自我修行,是一條透過覺察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旅程。當我們學會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人際關係自然會變得順暢;當生活穩定後,才有餘裕追求更深層的靈性探索。學會在生活中實踐覺察與成長。先從人際互動開始,透過與人交流學習,最後才回歸內在。修行,不是遠離世界,而是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找到與世界和諧共存的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十年以上客戶案例分享,從零成本接案到協助客戶退休後開創潛水訓練中心,並成功讓其網站關鍵字排名第一。文章分享了SEO技巧、Facebook粉絲團經營、Google商家資訊設定等,驗證了行銷理論的實踐效果,並展現了以客戶成功為導向的服務精神。
單親媽媽的辛酸血淚故事,影視作品《我的超人媽媽Woman》引起許多共鳴,文章作者藉由觀影體驗,回顧自身童年,描述父親缺席、母親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的艱辛歲月,以及母女間因壓抑情緒而產生的隔閡。
5/5我的超人媽媽
昨天有個朋友問我的了新的公司當主管,對方的公司行銷一片空白,該要怎麼思考行銷策略規劃? 依照我長期做行銷顧問的經驗,從0開始的行銷的策略規劃,對我來有幾個很重要的心法,前期剛到對方公司並不熟悉到底什麼東西對新報到公司最有幫助,所以要先知道對方最在意什麼? 對一間企業來說行銷單位是花錢的,時績
這次去店家拜訪的店家是「伙串滿酒場」,順便去現場拍攝食物的照片,用來行銷上使用,上圖就是當天所拍攝跟修圖後的照片,今天去剛好遇到來餐廳用餐的部落客,剛好跟部落客請教目前口碑市場上的變化,以及第一線的觀察。 他說:「關於目前部落客在市場上面的變化,部落客自己本身沒有覺得業務量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變。
XMind 介紹 XMind中的思維導圖結構在中心,主要分支從中擴散。除了基本的思維導圖結構,XMind還提供組織圖、樹形圖、邏輯圖等。這些圖表將在各種情況下發揮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圖表都可以在同張地圖使用! XMind再2018年1月推出了新的版本 XMind Zen,主要把舊版的程式重寫
十年以上客戶案例分享,從零成本接案到協助客戶退休後開創潛水訓練中心,並成功讓其網站關鍵字排名第一。文章分享了SEO技巧、Facebook粉絲團經營、Google商家資訊設定等,驗證了行銷理論的實踐效果,並展現了以客戶成功為導向的服務精神。
單親媽媽的辛酸血淚故事,影視作品《我的超人媽媽Woman》引起許多共鳴,文章作者藉由觀影體驗,回顧自身童年,描述父親缺席、母親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的艱辛歲月,以及母女間因壓抑情緒而產生的隔閡。
5/5我的超人媽媽
昨天有個朋友問我的了新的公司當主管,對方的公司行銷一片空白,該要怎麼思考行銷策略規劃? 依照我長期做行銷顧問的經驗,從0開始的行銷的策略規劃,對我來有幾個很重要的心法,前期剛到對方公司並不熟悉到底什麼東西對新報到公司最有幫助,所以要先知道對方最在意什麼? 對一間企業來說行銷單位是花錢的,時績
這次去店家拜訪的店家是「伙串滿酒場」,順便去現場拍攝食物的照片,用來行銷上使用,上圖就是當天所拍攝跟修圖後的照片,今天去剛好遇到來餐廳用餐的部落客,剛好跟部落客請教目前口碑市場上的變化,以及第一線的觀察。 他說:「關於目前部落客在市場上面的變化,部落客自己本身沒有覺得業務量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變。
XMind 介紹 XMind中的思維導圖結構在中心,主要分支從中擴散。除了基本的思維導圖結構,XMind還提供組織圖、樹形圖、邏輯圖等。這些圖表將在各種情況下發揮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圖表都可以在同張地圖使用! XMind再2018年1月推出了新的版本 XMind Zen,主要把舊版的程式重寫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父後將近五千個日子,我想我不是因為我終於接受了父親不在了這個事實而不哭泣,而是我終於不再從任何人身上尋找父親的疼愛,安撫好自己所以不哭泣了!
七夕情人節----給我摯愛的兩位前世情人 “你們小小的手,握在我的掌心,就像溫柔的小暖包,很暖很暖”
米湯 2019年8月23日我到竹東參加新書分享會,分享最後有一位國中的小朋友問我:「對於父親過世這件事情您走出來了嗎?甚麼時候走出來的?」
那遙遠的思念,總是飄著那麼一抹的咖啡香。 我對於咖啡的啟蒙,是從老爸的下午茶時光開始的。當時家裡開幼稚園,當老師用風琴彈奏點心時間的歌曲時,爸爸早就在熬煮他自己的「咖啡茶」了,我記得爸媽每天下午都固定要來個午茶時間,當年在這個小小的眷村裡,咖啡還算是很新奇的飲品,而當時也不似現在咖啡店林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印記走向成年,或是溫暖的祝福,或是沉重的枷鎖。父母的愛與缺席,塑造了我們的安全感;童年的角色分工,影響了我們的關係模式。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並提供打破枷鎖、走向自我重生的方法,幫助你從傷痕中找到力量,書寫屬於自己的未來。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雖然不願意,卻在不知不覺中活得越來越像父母?作者以自身經驗書寫,將她如何面對原生家庭造成的童年創傷,以及自我療傷的過程分享給讀者。身為諮商師的她,也盼望擁有相同經歷的人能透過這本書獲得「自我療癒」的勇氣。並非只有經過重大事件後才會產生創傷。只是,我們未曾認真去思考過這個可能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一位作者從幼年時期到成年的創傷經驗,包括家庭暴力、霸凌和性侵犯。作者探討了這些經歷如何影響她的身心健康,以及她在療癒過程中的掙扎與反思。文章提醒讀者在面對創傷時,要做好心理準備,允許自己逃避也是一種選擇。
Thumbnail
本文探討家庭中情感界限與責任歸屬如何影響家庭內部的運作模式,幫助當事人意識到這種不健康的關係,並建立情感界線尋求自我意識的成長。本篇文章提供了一些策略來幫助讀者面對與改變這種動態,並鼓勵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希望讀者能在理解中找到解決的方向。
Thumbnail
隨著創傷與療癒概念的普及,我們透過靈性療癒、心理諮商,試著回顧童年創傷與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然而,知道了家庭帶來的創傷與影響,然後呢?內容分享了三個自我提問,協助我繼續更深入的覺察自我,並且協助我保持有意識地練習,活出理想的生命品質。
Thumbnail
我在一個不談情緒的家庭裡長大,但最終,我成為一個和孩子談情緒也會和她道歉的媽媽。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承受過童年創傷的孩子該如何讓自己好起來,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我會回答:成為自己一直以來渴求的父母親,好好的愛惜並疼愛自己。   在我的治療室裡,很常見到有「敘情障礙」的來談者。敘情障礙是
Thumbnail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可能不是完美的。它給了我們童年最多的庇護,同時或許也帶來了最隱祕的傷痛。
Thumbnail
最近身邊發生一些事,讓我觀察到家族與個人有著深深的關聯性,長大後的我們脫離了父母,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在這世界上,但是與父母和兄弟姊妹間的感情,卻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著我們往後的行為模式。
人的一生都在梳理童年經歷 為什麼要修復或療癒童年創傷?因為不想背負沈重的過去包袱艱辛前行,而想放下包袱輕快上路。也為了阻斷代間傳遞,給予後代健康且快樂的童年經驗。不是原諒,也無所謂原不原諒,而是放下過往,與自己和解。
人的一生都在梳理童年經歷   我們多少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這影響負面偏多。而且兩代之間的重點和看法都有差異,也成了難解的因素之一。探討起來,我自己似乎也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了。但和兄弟所受影響不盡相同,換言之,原生家庭的影響因人而異。一旦受到太重的負面影響,則修復過程極為艱辛漫長。
Thumbnail
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印記走向成年,或是溫暖的祝福,或是沉重的枷鎖。父母的愛與缺席,塑造了我們的安全感;童年的角色分工,影響了我們的關係模式。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並提供打破枷鎖、走向自我重生的方法,幫助你從傷痕中找到力量,書寫屬於自己的未來。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雖然不願意,卻在不知不覺中活得越來越像父母?作者以自身經驗書寫,將她如何面對原生家庭造成的童年創傷,以及自我療傷的過程分享給讀者。身為諮商師的她,也盼望擁有相同經歷的人能透過這本書獲得「自我療癒」的勇氣。並非只有經過重大事件後才會產生創傷。只是,我們未曾認真去思考過這個可能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一位作者從幼年時期到成年的創傷經驗,包括家庭暴力、霸凌和性侵犯。作者探討了這些經歷如何影響她的身心健康,以及她在療癒過程中的掙扎與反思。文章提醒讀者在面對創傷時,要做好心理準備,允許自己逃避也是一種選擇。
Thumbnail
本文探討家庭中情感界限與責任歸屬如何影響家庭內部的運作模式,幫助當事人意識到這種不健康的關係,並建立情感界線尋求自我意識的成長。本篇文章提供了一些策略來幫助讀者面對與改變這種動態,並鼓勵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希望讀者能在理解中找到解決的方向。
Thumbnail
隨著創傷與療癒概念的普及,我們透過靈性療癒、心理諮商,試著回顧童年創傷與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然而,知道了家庭帶來的創傷與影響,然後呢?內容分享了三個自我提問,協助我繼續更深入的覺察自我,並且協助我保持有意識地練習,活出理想的生命品質。
Thumbnail
我在一個不談情緒的家庭裡長大,但最終,我成為一個和孩子談情緒也會和她道歉的媽媽。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承受過童年創傷的孩子該如何讓自己好起來,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我會回答:成為自己一直以來渴求的父母親,好好的愛惜並疼愛自己。   在我的治療室裡,很常見到有「敘情障礙」的來談者。敘情障礙是
Thumbnail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可能不是完美的。它給了我們童年最多的庇護,同時或許也帶來了最隱祕的傷痛。
Thumbnail
最近身邊發生一些事,讓我觀察到家族與個人有著深深的關聯性,長大後的我們脫離了父母,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在這世界上,但是與父母和兄弟姊妹間的感情,卻在不知不覺間影響著我們往後的行為模式。
人的一生都在梳理童年經歷 為什麼要修復或療癒童年創傷?因為不想背負沈重的過去包袱艱辛前行,而想放下包袱輕快上路。也為了阻斷代間傳遞,給予後代健康且快樂的童年經驗。不是原諒,也無所謂原不原諒,而是放下過往,與自己和解。
人的一生都在梳理童年經歷   我們多少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這影響負面偏多。而且兩代之間的重點和看法都有差異,也成了難解的因素之一。探討起來,我自己似乎也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了。但和兄弟所受影響不盡相同,換言之,原生家庭的影響因人而異。一旦受到太重的負面影響,則修復過程極為艱辛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