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童年的創傷 -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9 分鐘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How to Heal from Distant, Rejecting, or Self-Involved Parents」是臨床心理學家 Lindsay C. Gibson 所著。她專門研究家庭功能失調對成年子女的長期心理影響,並擁有多年協助個案療癒童年創傷的經驗。本書深入探討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如何以冷漠、自我中心或拒絕的方式傷害孩子,使他們長大後仍背負自我價值的困惑與關係的掙扎。Gibson 博士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實例與臨床經驗,幫助讀者辨識這些傷害、理解其根源,並學習療癒與建立自我。

這本書指出,許多成年人的情緒困擾、焦慮或人際關係問題,其實源自童年與情感不成熟父母的相處經驗。這些父母通常表現出情感冷漠、過度控制、自戀或難以傾聽的特質。作者幫助讀者辨識這些行為模式,理解自己當年如何為了求生存而壓抑情緒或扭曲自我。本書強調,唯有認清過往傷害,才能開始建立健康的人際界限,擺脫無止盡的自我懷疑。Gibson 博士提出療癒的四大步驟,包括:辨識情感不成熟的特徵、認清自己不是錯的、重新建構自我認同,以及學習設定情感界限。她強調,成年子女不需要再扮演取悅父母的角色,而是要勇敢追求真實的自我。本書提供實用練習,幫助讀者找回內在的力量,建立自我同理心,擺脫童年遺留下的痛苦與角色束縛,進而發展出更成熟、穩定的情緒生活與人際關係。

以下摘要本書的重點與大家分享:

Emotionally immature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tend to have quite a different set of behavioral, emotion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thes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re all interconnected, people who display one are often prone to the others.
raw-image

另一方面,情緒不成熟的人往往會有相當不同的行為、情緒和心理特徵。由於這些人格特徵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表現出其中一種特徵的人通常也容易出現其他特徵。

情緒不成熟的人擁有一系列獨特的行為、情感和心理特徵,並且強調這些特徵之間是相互關聯的。這意味著,當一個人展現出其中一種情緒不成熟的特性時,往往也更容易出現其他相關的特質,為後續章節深入探討這些具體特徵奠定了基礎。

Emotional maturity isn’t a murky matter of opinion; it has been well and famously studied.
raw-image

情緒成熟並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它已經被很好地、著名地研究過了。

情緒成熟並非主觀臆斷的概念,而是經過深入且廣泛研究的。這為後續定義和理解情緒成熟的具體內涵提供了權威性,暗示著情緒成熟存在可識別和客觀衡量的標準,而非僅僅是個人觀感。




Emotionally immature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tend to have quite a different set of behavioral, emotion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raw-image

另一方面,情緒不成熟的人往往會有相當不同的行為、情緒和心理特徵。

情緒不成熟者在行為、情感和思維上與成熟者存在顯著差異。它作為本節的開頭,預示著接下來的內容將詳細闡述這些不成熟的人格特質,幫助讀者更清晰地辨識情緒不成熟的行為模式。




Young children are ruled by feelings, whereas adults consider possible consequences. As we mature, we learn that what feels good isn’t always the best thing to do. Among emotionally immature people, however, the childhood instinct to do what feels good never really changes (Bowen 1978).
raw-image

年幼的孩子受感覺支配,而成年人則會考慮可能的後果。隨著我們的成熟,我們了解到感覺好的事情並不總是最好的事情。然而,在情緒不成熟的人當中,童年時期做感覺好的事情的本能從未真正改變 (Bowen 1978)。

情緒不成熟的人的核心特徵之一,即他們傾向於受當下感受的驅使,而忽略行為的後果。這種行為模式類似於兒童,他們尚未發展出足夠的自我控制和對未來結果的考量。這個觀點突顯了情緒不成熟與發展階段停滯之間的關聯。

Emotionally immature people are self-preoccupied in an obsessed way, not with the innocence of a child. Young children are self-centered because they’re still commanded by pure instinct, but emotionally immature adults are commanded by anxiety and insecurity, like wounded people who must keep checking their intactness.
raw-image

情緒不成熟的人以一種癡迷的方式自我專注,而不是像孩子那樣天真。幼小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是因為他們仍然受到純粹本能的支配,但情緒不成熟的成年人則受到焦慮和不安全感的支配,就像受傷的人必須不斷檢查自己的完整性一樣。

深入分析了情緒不成熟者的自我中心主義,區別於兒童的自然發展階段。他們的自我關注並非源於天真,而是出於內在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如同受傷的人需要不斷確認自身是否安好。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使得他們難以真正關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This is the classic confusion of a person whose physical needs were met in childhood while emotional needs remained unfulfilled.
raw-image

這是典型的困惑,他們在童年時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但情感需求卻未得到滿足。

精確指出那些明明物質生活無虞,卻依然感到不快樂的人們內心的掙扎,其根源往往在於童年時期情感需求的長期匱乏。即使外在條件看似良好,內在的情感空虛感依然會導致困惑和痛苦。




However, the reactions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eople tend to be black-and-white, with no gray areas. This rules out ambivalence, dilemmas, and other emotionally complicated experiences.
raw-image

然而,情緒不成熟的人的反應傾向於黑白分明,沒有灰色地帶。這就排除了矛盾、兩難等複雜的情緒經驗。

情緒不成熟的人缺乏體驗和理解複雜混合情緒的能力。他們的反應往往是極端且單一的,非黑即白,無法容納生活中的模糊性和多重性。這使得他們難以應對需要細膩情感理解和權衡的情境。



Excessive childhood anxiety leads not only to emotional immaturity but also to oversimplified thinking that cannot hold opposing ideas in mind. Repressive or punitive family environments typically don’t encourage free thinking or self-expression and therefore aren’t conducive to fully developing one’s mind.
raw-image

過度的童年焦慮不僅會導致情緒上的不成熟,也會造成過度簡化的思考方式,無法將對立的想法牢牢記住。壓抑或懲罰性的家庭環境通常不鼓勵自由思考或自我表達,因此不利於充分發展個人的心智。

童年時期的過度焦慮以及壓抑或懲罰性的家庭環境不僅會導致情緒不成熟,還會影響思考能力的發展。這種環境往往會阻礙自由思考和自我表達,使得個體難以形成複雜和細緻的思維模式,無法同時容納和理解對立的觀點。

Like young children, they crave exclusive attention, wanting everyone to be interested in what they find fascinating. If other people get more attention, they’ll find ways to bring the focus back to themselves, such as interrupting, making attention-getting quips, or changing the subject.
raw-image

就像小孩子一樣,他們渴望獨有的注意力,希望每個人都 對他們覺得吸引人的事情感興趣。如果其他人得到更多的注意,他們 就會想辦法把注意力引回自己身上,例如打斷別人的談話、說一些引 起大家注意的俏皮話,或是轉換話題。

與情緒不成熟的人溝通時的常見情況,即溝通往往是單向的,他們渴望成為關注的中心。當他人的注意力被轉移時,他們會採取各種方式將焦點重新拉回自己身上,例如打斷談話或轉換話題,這反映了他們對自我需求的過度關注。

Anger and even rage are adaptive reactions to feelings of abandonment, giving us energy to protest and change unhealthy emotional situations.
raw-image

憤怒甚至暴怒是對被遺棄感的適應性反應,讓我們有能量去抗議和改變不健康的情緒狀況。

憤怒,特別是面對被遺棄感時,是一種適應性的反應。它為我們提供了抗議和改變不健康情感狀況的能量。這有助於理解,與情緒不成熟的人互動時產生的憤怒,可能是對他們不恰當行為的一種自然反應。



Sensitive and emotionally responsive parents mirror their children’s feelings by showing those same emotions on their faces (Winnicott 1971). They look concerned when their children are sad and display enthusiasm when their children are happy. In this way, sensitive parents teach their children about emotions and how to engage spontaneously with others.
raw-image

敏感且對情緒有反應的父母會透過在臉上表現出相同的情緒來反映子女的感受 (Winnicott 1971)。當子女傷心時,他們會露出關心的表情;當子女快樂時,他們會表現出熱情。透過這種方式,敏感的父母教導他們的孩子有關情緒的知識,以及如何自發地與他人接觸。

這段描述了成熟父母的「鏡像」行為,即透過面部表情反映孩子的情緒,從而幫助孩子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情感,並學習如何進行情感互動。這與情緒不成熟的父母要求孩子像「情感克隆人」般完全反映他們的情緒形成鮮明對比。

Emotionally immature people often act as though their needs should automatically come first.
raw-image

情緒不成熟的人常常表現得好像他們的需求應該自動地被優先考慮。

簡潔地概括了情緒不成熟者的權利感,他們常常認為自己的需求理所當然地應該優先於他人。這種態度源於他們的自我中心和缺乏對他人界限的尊重。




Rejecting parents seem to have a wall around them. They don’t want to spend time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seem happiest if others leave them alone to do what they want. Their children get the feeling the parent would be fine if they didn’t exist.
raw-image

拒絕的父母似乎在他們周圍築起了一道牆。他們不想花時間陪伴孩子,如果別人讓他們獨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似乎會最開心。他們的孩子會感覺到,即使他們不存在,父母也會很好。

這段描述了拒絕型父母的特徵,他們疏遠孩子,不願與孩子共處,甚至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個負擔。這種情感上的疏離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被遺棄感,並影響他們日後的依附關係。


Few parents consciously intend to undermine their child’s future, but their own anxieties may make them see their own negative, undesired qualities in their children (Bowen 1978). This is a powerful psychological defensive reaction that’s beyond their conscious control.
raw-image

很少有父母會有意識地想要破壞孩子的未來,但是他們自己的焦慮可能會讓他們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負面的、不想要的特質(Bowen 1978)。這是一種強大的心理防禦反應,是他們無法有意識控制的。

解釋父母如何無意識地將自身的負面感受和特質投射到孩子身上。儘管他們可能並非有意傷害孩子,但自身的焦慮會導致他們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不希望擁有的特質,這是一種他們難以控制的心理防禦機制。

Externalizing keeps people from growing psychologically, and is therefore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immaturity. Internalizing, on the other hand, promote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use of self-reflection.
raw-image

外在化行為會阻止人們的心理成長,因此與情緒不成熟有關。另一方面,內在化則透過自我反思促進心理發展。

明確區分了「外在化」和「內在化」兩種應對方式,並將外在化與情緒不成熟聯繫起來,因為它阻礙了個人的心理成長。相反,內在化透過自我反思,有助於心理的發展和成熟。



These children don’t realize that their self-sacrifice has been pushed to unhealthy levels due to their parents’ self-centeredness.
raw-image

這些孩子不明白,由於父母的自我中心,他們的自我犧牲已被推向不健康的程度。

那些在自我中心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往往會誤以為自我犧牲能夠換取愛。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過度的自我犧牲是被父母的自我中心所驅使,已經達到不健康的程度。




This self is the source of our unique individuality and is unaffected by the family pressures that mold our role-selves.
raw-image

這個自我是我們獨特個性的來源,而且不受塑造我們角色自我的家庭壓力所影響。

「真我」是我們獨特個性的根源,獨立於家庭壓力所塑造的「角色自我」。真我代表著我們真實的內在,不受外在期望所限制。





Above all, your true self keeps pushing for your expansion, as if your self-actualization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n earth.
raw-image

最重要的是,你的真我不斷推動你的擴展,就好像你的自我實現是世上最重要的事一樣。

揭示了真我的核心渴望,即不斷追求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將自我實現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目標。真我渴望我們接受它的指引,追求真實的願望。




Your true self wants you to have the peace of living in accordance with reality.
raw-image

你的真我希望你能擁有與現實相符的平靜生活。

真我的最終目標,是引導我們過上與真實情況相符的生活,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情緒症狀可能是真我試圖喚醒我們,引導我們走向更真實自我的方式。





But when the true self has had enough of the role-playing, people often get a wake-up call in the form of unexpected emotional symptoms.
raw-image

但是,當真實的自我玩夠了角色扮演時,人們往往會因為意想不到的情緒症狀而驚醒。

當個體長期扮演不符合真我的「角色自我」時,真我可能會透過意想不到的情緒症狀來發出警訊,促使個體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Next, your job is to stay emotionally detached and observe the other person’s behavior like a scientist.
raw-image

接下來,您的工作就是要保持超脫的情緒,觀察他人的行為,就像科學家一樣。

建議在與情緒不成熟的父母互動時,採取一種客觀、不帶情緒的觀察態度,如同科學家進行研究一般。透過保持情感上的距離,可以更清晰地認識他們的行為模式。




Without the balance provided by the more personal and intuitiv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 your left brain will use machinelike equations of right and wrong to size you up. Its moralistic voice will tell you that you’re either good or bad, perfect or broken, depending on what you accomplish.”
raw-image

如果沒有更個人化、更直覺化的右腦所提供的平衡,您的左腦就會使用機械式的是非方程式來衡量您。它的道德主義聲音會告訴你,你不是好就是壞, 不是完美就是破壞,這取決於你的成就。

過度依賴左腦的邏輯和判斷,而忽略右腦的直覺和整體性,會導致僵化的道德觀和完美主義。這種內在的批判聲音會根據成就來評價自我價值,是情緒不成熟的一種體現。

In this way, you may have learned the absurd idea that you can be a bad person for having certain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you may still hold that belief.
raw-image

如此一來,您可能學會了一個荒謬的想法,您可能會因為有某些想法和感受而變成一個壞人,而且您可能至今仍堅持這個信念。

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真實的想法和感受不被父母接受,個體可能會形成一種錯誤的信念,認為擁有某些想法或感受本身就是壞事。這種內化的壓抑會阻礙個體認識和接納真實的自我。



Only if you have self-compassion will you know when to set limits or stop giving excessively.
raw-image

只有當您擁有自我憐憫時,您才會知道何時應該設定限制或停止過度付出。

自我憐憫在自我照顧中的關鍵作用。只有當我們能夠同情自己,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才能夠為自己設定健康的界限,避免過度付出而損害自身利益。




With healthy empathy, on the other hand, you can have compassion without losing awareness of your own limits.
raw-image

另一方面,有了健康的同理心,您就能在擁有同情心的同時,不失對自己極限的察覺。

健康的同理心與過度移情的區別。健康的同理心是指在關心他人痛苦的同時,仍然能保持對自身界限的清醒認識,避免因過度投入他人的情緒而犧牲自己。




Expressing yourself with emotionally immature people is an important act of self-affirmation, one that implicitly stakes your claim to exist as an individual, with your own feelings and thoughts.
raw-image

與情緒不成熟的人表達自己是一種重要的自我肯定行為,它暗含著您聲稱自己是個人,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即使面對情緒不成熟的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仍然是一項重要的自我肯定行為。這是在向外界宣告自身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擁有獨特的感受和思想。



Emotionally mature people treat other people as individuals worthy of respect and fairness.”
raw-image

情緒成熟的人會將他人視為值得尊重和公平對待的個體。

概括了情緒成熟的人際關係的核心特徵,即尊重和公平地對待他人。這表明他們具有合作和利他的傾向,能夠考慮他人的需求和權益。





Emotionally mature people are innately courteous because they naturally honor boundaries. They’re looking for connection and closeness, not intrusion.
raw-image

情緒成熟的人天生有禮貌,因為他們天生尊重界限。他們尋求的是連結和親近,而不是侵擾。

解釋情緒成熟的人為何自然而然地有禮貌,因為他們內在就尊重他人的界限。他們追求的是健康的連結和親密關係,而不是侵入或控制。





Fairness and reciprocity are at the heart of good relationships. Emotionally mature people don’t like taking advantage of people, nor do they like the feeling of being used.
raw-image

公平與互惠是良好人際關係的核心。情緒成熟的人不喜歡佔人便宜,也不喜歡被利用的感覺。

強調公平和互惠是情緒成熟者維護良好關係的重要原則。他們既不願剝削他人,也不喜歡被他人利用,追求關係中的平衡和互相付出。




Emotionally mature people are usually flexible and try to be fair and objective.
raw-image

情緒成熟的人通常很靈活,並努力保持公平和客觀。

情緒成熟的人在面對問題和人際互動時,展現出靈活性,並努力以公平和客觀的態度來處理,這使得他們更善於妥協和解決衝突。




Telling the truth is the basis of trust and a sign of a person’s level of integrity. In addition, it shows respect for the other person’s experience.
raw-image

說真話是信任的基礎,也是一個人誠信程度的標誌。此外,這也表示尊重對方的經驗。

強調誠實對於建立信任和展現個人 integrity 的重要性。情緒成熟的人理解,說真話是對他人經驗的尊重,是健康關係的基石。




Their empathy makes you feel safe.
raw-image

他們的同理心讓您感到安全。

簡潔地概括了情緒成熟的人的回應性特徵,他們的同理心能夠讓身邊的人感到安全和被理解,這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基礎。





Instead of trying to please, I’ll give other people a true indication of how I feel.
raw-image

我不會刻意討好別人,反而會讓別人真實了解我的感受。

這個行為準則體現了情緒成熟的人勇於展現真實自我的意願,不再為了迎合他人而壓抑自己的感受。他們重視真誠的溝通,並願意承擔他人可能不接受自己真實感受的風險。




I’ll keep in mind that being perfect isn’t always necessary. I’ll get stuff done rather than obsess over getting things done perfectly.
raw-image

我會牢記,完美並不總是必要的。我會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執著於把事情做得完美。

這個觀念反映了情緒成熟的人能夠接受不完美,並將精力放在完成任務上,而不是追求不可能的完美。他們對自己有著更實際的期望,減少了不必要的焦慮和壓力。




When you open up to new awareness about who you are and what’s really been happening in your life, you really do get to start over.
raw-image

當你敞開心扉,以新的意識了解自己是誰,以及你的生活中真正發生了什麼時,你真的可以重新開始。

鼓勵讀者透過覺醒和自我認識,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了解過去的模式和影響,能夠帶來轉變和新的開始,擺脫舊有的束縛,活出更真實的自我。



When people process their childhood issues and wake up to their strengths, they gain the confidence to start living from their true self.
raw-image

當人們處理自己的童年問題並喚醒自己的力量時,他們就會獲得信心,開始從真實的自我生活。

總結療癒和成長的關鍵步驟,包括處理童年時期的問題,認識並發揮自身的優勢,最終目的是建立自信,並開始以真實的自我生活,擺脫過去的負面影響。





結語


本書幫助我們從過去家庭關係中所累積的「情緒傷痕」中覺醒與轉化。面對情緒不成熟的父母或伴侶,常讓人陷入內心不平、思緒混亂,甚至身心失調。本書引導我們以冷靜、超然的態度去觀察並識別這些不健康的互動模式,進一步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設立界限。這種認知上的轉變,有助於重建內在的和諧,讓我們的情緒不再被過往的劇本主導,進而邁向真實、自主的生命狀態。

從「心靈養生」的角度來看,長期與情緒不成熟的人互動,容易導致焦慮、憤怒、壓抑等情緒積聚,對身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本書透過強調自我同理心與內在真我的覺醒,幫助我們在情緒層面獲得釋放與調和,這正是一種深層的養生方式。當我們不再壓抑真實感受,開始為自己設定健康界限,就能啟動身心的復原力,實現心理上的平衡、親密關係的改善,以及更長遠的整體健康。情緒成熟,不只是心理成長的標誌,更是養生與和諧人生的關鍵起點。


avatar-img
9會員
172內容數
歡迎來到伊桑的書摘!我是Ethan,一位熱愛讀書的人,致力於每年閱讀一百本好書,並將從中汲取的智慧分享給志同道合的朋友。這裡的內容專為那些追求長壽與智慧朋友而設計,涵蓋最新的科學研究、健康觀點,並以歐美醫藥哲學的角度探討疾病預防與養生之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伊桑的書摘 的其他內容
本書由 Jason Fung 醫師與 Jimmy Moore 共同撰寫,探討斷食的科學基礎、歷史、實際應用與健康效益。Jason Fung 醫師是知名腎臟專家與代謝病學家,專注於治療 2 型糖尿病與肥胖症,他強調胰島素在代謝疾病中的核心角色,並提出透過間歇性斷食與長期斷食來改善健康的觀點。
「人生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是 Viktor E. Frankl 於1946年撰寫的經典心理學與哲學著作。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他在納粹集中營的親身經歷,探討人在極端環境下如何面對苦難;第二部分則概述了他所創立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
Murphy結合自身作為職業運動員和心智教練的經驗,提供了一套基於愛、智慧和勇氣的訓練系統。
「焦慮世代:童年的大重塑如何引發心理疾病的流行」(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Jonathan Haidt
『Good Energy: The Surprising Connection Between Metabolism and Limitless Health』由醫師Casey Means與其兄長Calley Means共同撰寫,於2024年5月14日出版。
『You Are a Badass: How to Stop Doubting Your Greatness and Start Living an Awesome Life』是Jen Sincero於2013年出版的自我成長書籍。​
本書由 Jason Fung 醫師與 Jimmy Moore 共同撰寫,探討斷食的科學基礎、歷史、實際應用與健康效益。Jason Fung 醫師是知名腎臟專家與代謝病學家,專注於治療 2 型糖尿病與肥胖症,他強調胰島素在代謝疾病中的核心角色,並提出透過間歇性斷食與長期斷食來改善健康的觀點。
「人生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是 Viktor E. Frankl 於1946年撰寫的經典心理學與哲學著作。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他在納粹集中營的親身經歷,探討人在極端環境下如何面對苦難;第二部分則概述了他所創立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
Murphy結合自身作為職業運動員和心智教練的經驗,提供了一套基於愛、智慧和勇氣的訓練系統。
「焦慮世代:童年的大重塑如何引發心理疾病的流行」(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Jonathan Haidt
『Good Energy: The Surprising Connection Between Metabolism and Limitless Health』由醫師Casey Means與其兄長Calley Means共同撰寫,於2024年5月14日出版。
『You Are a Badass: How to Stop Doubting Your Greatness and Start Living an Awesome Life』是Jen Sincero於2013年出版的自我成長書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父母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困擾,並提出與自己的連結以發展智慧的觀點。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本書籍著重探討家庭是如何影響個人成長與心理狀態的,並提供助人者對於心理治療的思考與見解。書中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驗,關於如何從問題中獲得力量以及建立自信的過程。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父母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困擾,並提出與自己的連結以發展智慧的觀點。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本書籍著重探討家庭是如何影響個人成長與心理狀態的,並提供助人者對於心理治療的思考與見解。書中分享了作者的個人經驗,關於如何從問題中獲得力量以及建立自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