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傷與療癒的概念普及,內心早已傷痕累累、疲憊不堪的人們逐漸嘗試放慢腳步,讓自我探尋的意願升溫。不論喜歡的哪是一種療癒系統、學派或工具,都在指引我們將無意識散落的注意力,重新收回內在,並有意識地辨識出自己的感受與回應模式。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撇除解讀上的分歧,童年時光幾乎影響了一個人的情緒反應與行為模式。大多數人的童年在原生家庭中度過,將注意力收回內在時,往往會循線覺察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與影響。然而,發現創傷了,然後呢?
透過靈性療癒、心理諮商,或參加自我成長課程,好不容易探尋到讓自己難以跨越的創傷與障礙,接下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我會試著問自己 3 個問題:
具體而言,當時我認為自己怎麼了?遇上什麼樣的狀況、有著什麼樣的困擾?試了什麼樣的方法仍找不到出口,所以才試著往內在探索?記起自我探尋的原因,也覺察到特定事物引發(負面)感受的關鍵後,我們相當於找到釋放情緒反應的鑰匙。
美美的例子:我很常覺得世界很不公平,一堆人不勞而獲!我很努力工作卻得不到應得的報酬,我覺得很痛苦,但不知道還能怎麼辦。探尋內在後發現,媽媽從小就偏心妹妹,我要努力取得好成績,才能換得媽媽的關注。這件事影響了我的人際關係。
我們像隻感到不自由的小鳥,在拿到開啟牢籠的鑰匙之後,仍然不知道如何活出自由、又該往哪兒走。此時我會試著提醒自己「我很自由」,面對舊有的、曾經感到不開心的事,我有「重新選擇」的自由,也有力量重新制定看待事情的觀點。
我也會試著想像,如果再遇到相似的事,除了讓自己疲憊不堪、感到痛苦的慣性情緒反應外,我想要出現什麼樣的感受?我喜歡自己如何思考這件事?我期待自己面對這件事時呈現出什麼樣的品質?我能賦予這個情況什麼樣的新觀點?
美美的例子:從慣性的情緒反應牢籠(用不公平的視角看待世界)釋放後,不公平的事情如果再發生,我不想重複痛苦的想像來折磨自己,我的新想法是「或許其中有我不知道的原因與難處,就跟媽媽一樣」。這麼想讓我感覺很輕鬆,能更快走出來。
透過自我覺察並建立新的觀點之後,接下來只剩下練習了(笑)。就像兒童學習腳踏車一樣,剛開始會遲疑、焦慮、恐懼,但隨著一次次的冒險與挑戰,終於能靠自己的力量運行新的思考模式與情緒反應。
為了活出自己喜歡的狀態與品質,刻意練習於我而言相對重要。但負面感受說來就來,困在裡面也難以自知,我們需要找出在混沌中前行的小撇步。我會練習一感到不舒服便保持警覺,並試著連結到更多的感受選項,還有設立小咒語緩解慣性的壓力幻象。
美美的例子:當我又陷入不公平的感受裡,很難不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我覺得很不舒服、很痛苦。明明已經答應自己不再用這件事來折磨自己,我明明想要重新選擇感受⋯⋯對耶,「我可以選擇我的感受」,還有「或許其中有我不知道的原因與難處」。
自我覺察能協助我們看清慣性的負面情緒與反應,進而找出改善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的可能性。然而,有些時候看清真實需求與情緒動機後,卻讓人感到迷惘,產生「發現了,然後呢?」的疑惑。我通常會以上述的三個自我提問作為活出舒適狀態的定錨。
我擅自認為,自我覺察能讓我們釋放單一的、緊縮的唯一版本,看見更多的選擇與詮釋面向。我們有重新「選擇感受」的自由,能以更舒適的視角做出反應;反過來說,看見選項之後仍舊選擇原有的反應,也是展現自由的方式。一切都很好。重要的只是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意願:想用什麼樣的目光看待世界?想活出什麼樣的生命品質?
當然,覺察的目的與面向不止於原生家庭的議題,我們也不該將惡意的迫害指認成是受害者的不知變通。這次會將一部分切片拉出來放大,是想試著梳理讀者與親友的相似提問,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生階段,只期望能夠提供一點靈感~
祝福路過的您:)
一個喜歡對話與提問的閒人
強留住生命裡的呢喃
👉🏻 如果喜歡文章請幫我按【愛心】❤️
👉🏻 持續來點靈感歡迎按下【追蹤】✅
👉🏻 鼓勵閒人寫相關主題【成為伯樂】👼🏻
每個慷慨的行動,都是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 閱讀更多相關內容
👉🏻
〈
覺察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