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通客訴罵到懷疑人生,我卻從中學到重要的人生智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月11日,我接到了一通令人無語的電話——

「你們讓我女兒知道了,她一直在罵我!現在換我來罵你們!」


電話那頭,66歲的長輩語氣激動,聲音裡透著委屈與憤怒,彷彿我們做了多麼不可饒恕的錯事。她的聲音略帶顫抖,卻又強勢得不容置喙。


她獨居於當地的豪華社區,女兒長年不在身邊,母女關係緊張。女兒擔心母親的健康,於是申請了長照服務,安排人力陪同就醫回診。但當我們打電話給母親確認時,她選擇自行前往,我尊重她的決定,並同步通知了女兒,確保雙方知情。


結果,這卻成了一場風暴的導火線。


電話裡,長輩的聲音越來越大,她指責我們「不該告訴女兒」,因為這讓她被女兒數落了一頓。而現在,她把所有憤怒發洩在我們身上。


當下的我,無語又憤怒。這明明是母女之間的溝通問題,為什麼最後要由我們承受?如果她們彼此能有共識,我何至於在這場風暴中無辜被波及?


但冷靜下來後,我開始反思——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時,我想起最近讀到的一本書,裡面有這麼一句話:

「所謂的‘是非善惡’,是因人因事因地而異的。大自然的定律,不是是非,而是因果。」 ——《人生總會有答案》


是非,只存在於人的價值判斷中。


但因果,才是世界真正的運行規律。


這個道理,我懂了,卻還在學著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還是會感到不甘、覺得委屈,但我也開始意識到,人生的智慧,並不是讓我們「不再遇見這些事」,而是學習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和面對。


於是,我試著整理自己的思緒,從情緒中抽離,看看是否能從這次的經歷中,摸索出一些值得學習的東西。


我想到面對這件事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每一層都建立在前一層的基礎上,讓我們從情緒中跳脫,進入更高的思考層次。


1️⃣ 順勢而為:先學習如何不和現實對抗


當事情已經發生,我們有兩種選擇:對抗,或者接受。


而大部分時候,對抗無法改變結果,只會讓自己更痛苦。


但「接受」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容易。


在這個案例中,我無法改變母女之間的關係,也無法阻止長輩的抱怨。我知道「順勢而為」是比較聰明的做法,但情緒上,我還是會有點不甘心。


可是,無論我怎麼想,事情已經發生了。


於是,我開始練習提醒自己:「這不全是針對我,而是她們關係的結果。」


當風來了,聰明的鳥不會硬抗,而是順著風的方向飛翔。我希望自己也能越來越習慣這種調適的方式。


當我能接受現實,情緒不再那麼激動時,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會這麼生氣?


2️⃣ 覺察執念:意識到「對錯」其實很主觀


這位長輩的憤怒,對我而言是不講道理的;但對她而言,可能是一種「防禦機制」。


🔹 從她的視角:她不希望女兒干涉她的決定,卻又無法避免被女兒指責,於是轉而將怒氣發洩在我們身上。


🔹 從女兒的視角:她只是想確保母親有人陪同,沒想到母親臨時取消,讓她無所適從。


🔹 從我的視角:我只是照著標準流程處理,卻莫名其妙成了客訴對象。


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為自己才是「對」的。


但對錯,真的那麼絕對嗎?


當我開始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念」,我發現,我的情緒也沒有一開始那麼憤怒了。


當我不再執著於對錯,而是去理解每個人的立場時,我開始看到更深層的原因——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場累積已久的「因果」。


3️⃣ 理解因果:學習如何看見更深的脈絡


這場混亂的根本原因,不是我,也不是這位長輩的脾氣,而是母女之間長年的溝通問題。


我開始學習,當情緒湧上來的時候,提醒自己:


✅ 真正的問題,不是這次的客訴,而是母女之間積累多年的隔閡與矛盾。

✅ 我無法改變這個因果,但我可以選擇不讓自己深陷其中。


這並不容易,但我想,理解因果的過程,本來就是一次次的學習吧。


結語:更重要的智慧,不是頓悟,而是不斷練習


如同《第十二個天使》中的提摩西,他身患腦腫瘤,命不久矣,卻依然保持積極的態度。他的座右銘簡單卻充滿力量:

「日復一日,在每一個層面,我會越來越進步。」


他沒有奢望奇蹟發生,也沒有強求自己做到完美,而是選擇每天比昨天更好一點點。


這句話,提醒了我——


順勢而為,是一次次練習如何不被情緒綁架;

覺察執念,是一次次提醒自己別掉入對錯之爭;

理解因果,是一次次試著從更高的視角,看待發生的一切。


一場客訴,讓我真正理解,智慧不是停留在「知道」這一層,而是在生活中練習,在一次次情境裡嘗試,在每一天的選擇裡,讓自己比昨天更從容一點點。


或許,這就是最大的收穫。

avatar-img
7會員
40內容數
☆ 探索情緒的知識設計師 ☆ 長期照護的關懷者 ☆ 微習慣教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an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居家督導員分享案例,探討長照服務中因偏見與誤解導致居服員與被照顧家庭產生摩擦的困境,並提出化解之道,強調理解與溝通的重要性。
82歲的若宮正子成為程式設計師的故事,詮釋了活躍老化(AA)的核心精神:持續學習、探索,讓人生充滿意義。文章從AA人生的理念、若宮正子的成功經驗,以及如何打造個人AA人生三個面向,提供積極老化的具體方法。
71歲塗阿姨獨居,行動不便,擔心成為女兒負擔,深感壓力與孤單。作者運用ACE拋錨三步法(承認、回到身體感受、融入世界),引導塗阿姨接納自身情緒與需求,看見自身能力,並理解長照服務的真正意義,最終釋放壓力,重拾生活希望。
在照顧罹患水腦症妻子的過程中,一名73歲老翁因壓力過大做出悲劇行為,喚醒了社會對長期照顧者壓力的關注。文章探討了建立五層防護網的重要性,透過家庭照顧者的自我覺察、信任建立、居服員的支持、社交網絡的重建以及社會資源的協作,有效減輕長期照顧者的壓力,並防止悲劇重演。
隨著父母年紀漸長,一開始我們被父母照顧著,接下來我們成了照顧父母的人,從被照顧者變成了照顧者,你是否也擔心該如何幫助年邁的父母安然度過老年生活?其實陪伴著父母老去,是一段雙向成長的旅程,而理解老化所帶來的心理挑戰,更是重要的關鍵。
在居家照護的工作中,深度傾聽是一項關鍵能力,能解決情感衝突並促進理解。本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居家照護督導如何透過有效的溝通技巧,成功滿足老先生、其女兒以及居服員的需求,在三方中找到平衡,並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透過接納、回應與求證的三部曲,本文展示瞭如何改善關係,並將傾聽融入生活,讓照護的過程更加溫暖。
居家督導員分享案例,探討長照服務中因偏見與誤解導致居服員與被照顧家庭產生摩擦的困境,並提出化解之道,強調理解與溝通的重要性。
82歲的若宮正子成為程式設計師的故事,詮釋了活躍老化(AA)的核心精神:持續學習、探索,讓人生充滿意義。文章從AA人生的理念、若宮正子的成功經驗,以及如何打造個人AA人生三個面向,提供積極老化的具體方法。
71歲塗阿姨獨居,行動不便,擔心成為女兒負擔,深感壓力與孤單。作者運用ACE拋錨三步法(承認、回到身體感受、融入世界),引導塗阿姨接納自身情緒與需求,看見自身能力,並理解長照服務的真正意義,最終釋放壓力,重拾生活希望。
在照顧罹患水腦症妻子的過程中,一名73歲老翁因壓力過大做出悲劇行為,喚醒了社會對長期照顧者壓力的關注。文章探討了建立五層防護網的重要性,透過家庭照顧者的自我覺察、信任建立、居服員的支持、社交網絡的重建以及社會資源的協作,有效減輕長期照顧者的壓力,並防止悲劇重演。
隨著父母年紀漸長,一開始我們被父母照顧著,接下來我們成了照顧父母的人,從被照顧者變成了照顧者,你是否也擔心該如何幫助年邁的父母安然度過老年生活?其實陪伴著父母老去,是一段雙向成長的旅程,而理解老化所帶來的心理挑戰,更是重要的關鍵。
在居家照護的工作中,深度傾聽是一項關鍵能力,能解決情感衝突並促進理解。本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居家照護督導如何透過有效的溝通技巧,成功滿足老先生、其女兒以及居服員的需求,在三方中找到平衡,並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透過接納、回應與求證的三部曲,本文展示瞭如何改善關係,並將傾聽融入生活,讓照護的過程更加溫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她找到我 問我為什麼老是不肯好好溝通 把我的想法都告訴她 然後老是莫名奇妙搞消失 她說我是想要自己一個人嗎? 因為我們遠距離,所以溝通很重要 我不安說我怕她生氣 她說她的確不是溫柔派的 但我狀況如果不好可以說 她知道會調整,但不是直接消失 其實直接消失有時是不想吵架 有時是害怕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當他人的言行引起嘲弄,我們該如何面對?該如何保護自己和身邊重要的人所愛之人?這是一篇分享了《零內耗溝通術》書籍中的內容,提供了處理嘲弄者的六種選擇,以及如何保護所愛之人的方法。藉助溝通技巧來降低情緒能量耗的方法。如果您也想了解更多,歡迎瞭解《零內耗溝通術》。
Thumbnail
我也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在評論一件事情是沒有惡意的,可能只是直覺的表達喜不喜歡,並不是帶著要毀滅或傷害這個人的心,就像小時候遇到的那些人,可能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可能導致聽到那句話的感受都有很大的不同。 當我這麼想以後,似乎可以放下過去那些人的無心之過,也可以接受其他人⋯⋯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信分享個人案例,以下來文照登:    剛開始接觸精舍是因為老公家中的倒房還有兩位嬰靈菩薩,一直干擾我和家中成員。去精舍請示後,我曾經非常心不甘情不願地誦過幾部經,因為覺得先生有其他的兄弟為何不幫忙?反倒是我來承擔,所以越誦越煩,就不想誦經了,直到老公家中倒房和兩位嬰靈......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親子衝突,已經歷經了4年 我家孩兒的青春(叛逆)期,戰線也拉太長了 愛妳,不代表要順著妳,;要求妳,是希望妳往好的方向走 我努力了,但結果不如預期,未來,妳就纂著老媽曾經的碎念往前走吧 我要試著放下,我也有我剩下的人生要過呢
Thumbnail
我獨自查看母親和陌生男人聊天記錄的那段時間。 關於殘酷的真相與善意的謊言,哪個我比較能夠接受? 並非活得長久就必然有學問,而是經驗所使。 你有自信能成為一個對孩子誠實,且坦然無懼的大人嗎?
前陣子整理東西,翻到一張幾年前隨筆記下當時的心情,看筆跡,大概是以相對平靜的心態在敘述著那時發生的不愉快,因為與媽媽的摩擦而產生的不愉快。
她找到我 問我為什麼老是不肯好好溝通 把我的想法都告訴她 然後老是莫名奇妙搞消失 她說我是想要自己一個人嗎? 因為我們遠距離,所以溝通很重要 我不安說我怕她生氣 她說她的確不是溫柔派的 但我狀況如果不好可以說 她知道會調整,但不是直接消失 其實直接消失有時是不想吵架 有時是害怕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當他人的言行引起嘲弄,我們該如何面對?該如何保護自己和身邊重要的人所愛之人?這是一篇分享了《零內耗溝通術》書籍中的內容,提供了處理嘲弄者的六種選擇,以及如何保護所愛之人的方法。藉助溝通技巧來降低情緒能量耗的方法。如果您也想了解更多,歡迎瞭解《零內耗溝通術》。
Thumbnail
我也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在評論一件事情是沒有惡意的,可能只是直覺的表達喜不喜歡,並不是帶著要毀滅或傷害這個人的心,就像小時候遇到的那些人,可能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可能導致聽到那句話的感受都有很大的不同。 當我這麼想以後,似乎可以放下過去那些人的無心之過,也可以接受其他人⋯⋯
Thumbnail
  一位師姐來信分享個人案例,以下來文照登:    剛開始接觸精舍是因為老公家中的倒房還有兩位嬰靈菩薩,一直干擾我和家中成員。去精舍請示後,我曾經非常心不甘情不願地誦過幾部經,因為覺得先生有其他的兄弟為何不幫忙?反倒是我來承擔,所以越誦越煩,就不想誦經了,直到老公家中倒房和兩位嬰靈......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親子衝突,已經歷經了4年 我家孩兒的青春(叛逆)期,戰線也拉太長了 愛妳,不代表要順著妳,;要求妳,是希望妳往好的方向走 我努力了,但結果不如預期,未來,妳就纂著老媽曾經的碎念往前走吧 我要試著放下,我也有我剩下的人生要過呢
Thumbnail
我獨自查看母親和陌生男人聊天記錄的那段時間。 關於殘酷的真相與善意的謊言,哪個我比較能夠接受? 並非活得長久就必然有學問,而是經驗所使。 你有自信能成為一個對孩子誠實,且坦然無懼的大人嗎?
前陣子整理東西,翻到一張幾年前隨筆記下當時的心情,看筆跡,大概是以相對平靜的心態在敘述著那時發生的不愉快,因為與媽媽的摩擦而產生的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