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之所以在眾多討論幸福的書籍中顯得獨特,關鍵在於它融合了嚴謹的學術基礎與真實的人生體驗。這本書源自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由泰勒·本-沙哈爾教授開設的正向心理學課,不僅創下哈佛選修人數的紀錄,更被許多學生形容為「改變一生的課程」。作者本人就是這套方法的最佳見證者,他曾經歷長期的焦慮與憂鬱,透過實踐正向心理學的原理,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之道。這種從「不快樂」到「幸福導師」的親身轉變,讓書中的建議格外具有說服力。
與一般勵志書籍不同,這本書既扎根於正向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又能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它巧妙地將學術理論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工具,例如用「溺水模式」對比理想的學習狀態,或是透過MPS法則幫助讀者找到有意義的工作。這種將複雜理論簡化為實用步驟的能力,使本書在全球廣受歡迎,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從大學校園到企業界都能見到它的影響力。
本書最珍貴之處在於它的「真實性」——不空談永遠快樂的假象,而是提供一套在現實生活中可行的幸福實踐法。作者既是研究者也是實踐者,他用自身經歷證明:幸福不是天生的特質,而是可以透過正確方法培養的能力。這種既務實又充滿希望的特質,讓《幸福的方法》成為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幸福指南。第一個觀點:幸福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書中提到一位銀行高管,他擁有高薪和社會地位,每天忙碌工作,認為「等退休後就能享受生活」。然而,當他終於退休時,卻感到空虛迷茫,因為他從未在過程中感受快樂,也失去了目標。這正是「忙碌奔波型」的典型——只追求未來的意義,卻忽略了當下的快樂。真正的幸福應該像園丁種花,既享受培育的過程(快樂),也期待花朵綻放的那天(意義)。
第二個觀點:幸福程度40%取決於個人選擇
作者分享自己年輕時的故事:儘管在哈佛求學、打壁球獲獎,表面很成功,他卻長期感到不快樂。後來他發現,與其糾結於無法改變的基因(50%)或環境(10%),不如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40%——例如調整心態、培養感恩習慣。這讓他逐漸走出憂鬱,也證明幸福並非命中註定,而是可以主動創造的。
第三個觀點:學習需要「心流」而非「溺水」
書中描述一位學生準備考試時,若只焦慮「不及格就完蛋了」(溺水模式),會痛苦且效率低落;但若他選擇真正感興趣的科目,設定挑戰適中的目標(如每天理解一個新概念),便可能進入忘我的「心流」狀態,甚至享受學習過程。這說明幸福學習法的關鍵,是把壓力轉化為有意義的投入。
第四個觀點:工作可以是使命而不只是職業
醫院清潔工的例子令人印象深刻:有些人只覺得「掃地是為薪水」(工作即任務),但另一些人認為「保持環境清潔能幫助病人康復」(工作即使命)。後者不僅更幸福,表現也更出色。這揭示了一個真理:當工作與個人價值連結,即使平凡事務也能充滿意義感。
第五個觀點:親密關係需要「無條件的愛」
作者談到他和妻子的相處:當他不再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期待(例如「你應該更體貼」),而是接納她的本質,關係反而更親密。這種愛不是「因為你完美我才愛你」,而是「因為你是你,所以我愛你」。這種核心價值的連結,才是幸福關係的根基。
結論:用「五件好事法」培養感恩心
書中最簡單卻最有力的工具,就是每天記錄五件值得感恩的小事。例如:「今天同事幫我泡了咖啡」「陽台上的花開了」「孩子給了我一個擁抱」。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其實都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幸福碎片。作者強調,持續這個練習的人,即使生活客觀條件沒有改變,主觀幸福感也會顯著提升。這就像在心靈深處安裝了一個「幸福偵測器」,讓我們開始注意到那些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美好。
這種練習的魔力在於,它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當我們刻意尋找值得感恩的事物時,大腦會逐漸形成新的神經迴路,從「習慣性抱怨」轉向「主動發現美好」。就像書中一位長期抑鬱的個案分享的:「開始寫感恩日記後,我才發現原來我的生活中不是沒有快樂,而是我從來沒有認真數算過它們。」這提醒我們:幸福從來不是某個遙遠的終點,而是一種在當下覺察與珍惜的能力,是我們每天都可以練習的生活方式。
******【免費下載試讀中】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歡迎免費下載: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