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與情緒相處呢?
你有沒有遇過難以說清楚的情緒時刻?
你會怎麼描述「煩躁」或「失落」這樣的情緒?你是不是有這種現象:「我今天心情很差……但也說不上來為什麼」?
這篇文章要帶你認識一個超實用的心理概念:情緒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和它和平共處。
情緒不是自動跳出來的反應?!
我們感到生氣、難過或快樂時,你可能以為這是「大腦自動觸發」的反應。但事實是情緒是被「建構」出來的。這個想法來自於美國神經科學家 Lisa Feldman Barrett 提出的「建構情緒理論」。
她認為:情緒是大腦根據過去經驗、身體感覺、語言、文化和當下情境,組合出來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的情緒不是原始反射,而是大腦精心編排出來的「意義感受」。
什麼是情緒粒度?
情緒粒度指的是,你能多細緻地感受到情緒變化,並用語言精準描述它們的能力。
想像兩個人都覺得「不舒服」,A 只能說:「我今天很煩。」B 則能說:「我感到被忽略,有點委屈,還夾雜著不甘心。」B 的情緒粒度就比 A 高。這種能力會帶來什麼結果呢?( 或者這麼問:為什麼情緒粒度很重要?)
1. 情緒更好處理,不再被「卡住」
當你能精準說出「我不是生氣,而是感到被不公平對待」,你會更容易找到解方,不再只是情緒用力炸開。
2. 有助心理健康
研究指出,情緒粒度高的人:
- 較不易焦慮憂鬱
- 較少用暴飲暴食或購物逃避情緒
- 有更好的壓力調節能力
3. 提升人際關係與同理心
能說出自己「為什麼不開心」,也更能理解別人「說不出口的痛」,這讓溝通不再卡關。
如何練習情緒粒度?試試下面三個基本方法。
1. 學習更多情緒詞彙
別只用「開心/不開心」,學習認識與使用更細緻的詞彙,例如:
- 喜悅、安心、滿足、興奮
- 無力、焦躁、羞愧、空虛
2. 每天練習「命名情緒」
遇到情緒時,問自己:
- 我現在是什麼感覺?
- 有哪些詞可以形容它?
- 這情緒從哪裡來?
這就是在幫大腦建立「情緒識別地圖」。
3. 用書寫釐清情緒
寫日記或用「情緒筆記 APP」記錄每天的感受。把感覺寫下來有助釐清情緒,還能發現你常見的情緒模式。
每個人感受情緒的方式都不一樣
就算同樣是「生氣」,有些人會爆發、有些人會沉默不語、有些人甚至覺得害怕。因為情緒的「建構方式」會受以下因素影響,
- 語言與文化
- 童年經驗
- 個人信念與價值觀
所以別拿自己的感受跟別人的感覺比較,也不要覺得「講不清楚情緒」是自己的錯。這只是大腦還沒學會辨識的方法而已。
結語
情緒就像天氣,有陰晴圓缺。但當你學會分辨「這是雷陣雨」還是「只是微風起」,你會更知道怎麼準備傘,怎麼調整心情。情緒粒度不是讓我們變得冷靜無波,而是幫我們更理解自己。我們應讓情緒成為生活的導航,而不是絆腳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