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會特別關心那些醫療人員耗盡心力關注的議題,像是區辨思覺失調症跟躁鬱症的差別,或是辨識出他們的症狀與他們的病理因子。我們相信很多精神病人的痛苦經驗,是來自社會孤立的結果;精神病人的病史,清楚表明精神病行為對社會關係催會性的影響--「活泉之家 在心理健康實踐中創造社群」
這句話讓我想到前幾天有個家屬對我說「你們醫院談什麼恢復病人的社會功能?我們家根本不需要,他被關在那邊好好的吃喝拉撒睡就是對我們家人的慈悲,你跟我說要提高他的零用錢?除了那他遠在澳洲的聖母病妹妹,根本沒人管在乎他的死活,不要讓我們家花太多精神在他身上謝謝。」
在精神狀況影響最劇烈的時候,沒有人願意接近他,他是家裡的不定時炸彈,動不動就會嚷嚷要死全家一起死,我活不下去你們一個也別想留著,這種精神壓力如影隨形的纏繞著他們家,最後不只揚言,更是拿出一把番仔火,準備燒掉他們家。
社會孤立,不是從醫院才開始被孤立的,精神病人的生活圈沒有人有意識的話,「你朋友好莫名其妙、你舅舅怪怪的」這些話都會讓精神病人慢慢的、慢慢的被孤立,沒有人的愛是永無止境的、也沒有人的資源(錢)是不會耗竭的。如果他(與他的親友)沒有病識感的話,在台灣,精神病人就會在某個時刻被送進來醫院,可能是親友受傷的時候、可能是家裡沒有錢的時候,也有可能是他流落街頭,被政府社工發現後送過來醫院進行「療養」。
能不能讓病人在社區上生活?我覺得至少對這個家屬來說,答案是不要,他巴不得對方去死。
我覺得這也是精神病人遇到最大的困難,困難的是他的行為跟犯罪根本沒兩樣,放火傷人、偷竊強盜,但就我在精神專科醫院工作的這一年中,有這些行為的人,真的,真的,真的很少;他們有些人只是隨機走在路上要大家記得投票(因為他是總統的小孩),有些人只是強迫跟蹤騷擾班上老師(因為他覺得他跟班上老師再一起),有些人只是每天早上去銀行報到(因為他覺得他是銀行的CEO)。
精神病人在台灣,最大的困境還是來自於大家對精神科的偏見與歧視,時過境遷,我覺得這個問題依然是最重要,卻依然沒被解決的事情。
是不是因為我們的社區不願接納,才讓精神病院變成唯一的出口.? 住院,除了實體距離、空間的孤立外,最痛苦的是心理的孤立,因為我的家人不要我了,我沒朋友了,我明明沒生病(沒病識感)卻為何要住院?而這些孤立,其實會讓他們的社會功能更加的退縮。最後就更真的無法在社會上生存了。
希望我們的社會可以容納一些怪怪的,而這些怪怪的,也沒有關係,希望你(與你的親友之間)的書櫃至少要有這本書,讓你知道現在除了精神專科醫院之外,台灣其實也有很多的社區開始茁壯,像康復之友協會、各地的康復之家(然後目前只剩台東還沒有!!)、小作所...等,讓每個人之道除了送醫之外,台灣現在有著更多的選項,讓身心症患者可以自在的活在社區,至少,讓他在社區上不被孤立,讓他能夠做一個怪怪的自己。
📚《活泉之家》不只是一本書,它是一種想像的開始:
想像病人不是只能被送進精神病院;而是能在社區裡,過著一種屬於他們的、不孤立的生活。希望這本書,在這個身心科肆虐的世界中,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幫你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