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兒子開始變得不喜歡自己換衣服。明明以前他是可以自己換的,現在卻總是說:「媽媽你幫我穿~」尤其是早上急著出門時,他一邊拖拖拉拉,一邊撒嬌討抱,我一邊著急催促,一邊在心裡想:「這不是你會的嗎?為什麼現在要我幫你穿呢?」
有幾次他嘗試自己穿領口比較小的衣服,套了幾次都沒成功,不舒服、卡卡的,他變得焦躁,我也變得沒耐性,在旁邊不斷下指導棋:「把頭低一點、不是那邊啦、你手要先進去……」說著說著,氣氛變得緊張,他索性不穿了,生氣地説:「所以妳幫我穿啊~」。
那時我心裡的聲音是:「為什麼他會的事情變不會了?他是不是太依賴我了?」
但幾天後的某個晚上,我們躺在床上聊天,他突然變得很柔和、很開心,說了好多好多話,也露出我好久沒看到的那種輕鬆開心的表情。那天我什麼也沒要求,只是靜靜地陪他聊天,聽他說話、跟他玩、回應他的每一個小小要求。
我突然發現:當我開始放下「急躁」的口氣、「指導」與「糾正」,而是全心全意地陪伴與傾聽,他整個人也開始慢慢柔軟了起來,打開心房了。
我想主要是因為我先做了一些改變,是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王宏哲老師寫的一段話——
「孩子如果常被肯定,再困難他也會去努力;
孩子如果常被否定,再簡單他也會想逃避。
大人的肯定會幫助孩子相信他自己。」
這段話就好像一陣及時雨,給了我提醒與思考的時機。最近的我好像太常給孩子指令,少了那份應有的耐心與肯定。
或許,兒子最近「退回來」撒嬌,不是退步,而是想確認:「媽媽,你還愛我嗎?當我很笨拙、很慢的時候,你會不會等我一下?」
其實,他不是不想做,而是想先確定——他不完美的樣子,是不是也被接納的。
🌱
成為母親的這幾年,我慢慢學會了一件事: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藏著一種渴望。
當我們急著把他們「推向獨立」,有時反而忽略了——他們其實還在尋找安全感。
我們都希望能引導孩子學習獨立,將來成為一個有能力的大人,
但卻常常忘了:在他們學會獨立之前,自己要先成為他們心中的定心石,成為那個他們可以靠近、可以依賴的起點。
而我也在這些日常片段裡慢慢學習到,「溫柔」不是軟弱,也不是一種放任,而是一種引導的力量,是一種讓孩子感覺到「我可以,我被愛著」的力量。
現在,當他說「媽媽幫我穿」,我不再第一時間反射式地說:「你自己會穿啦!」
我會先抱抱他,然後說:「你想媽媽幫你,那媽媽先幫你一次。等一下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好嗎?」
當他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納,下一步,他就更有勇氣去試一次。
這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學會的事嗎?
——跌倒後願意再站起來,不是因為被罵夠了,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一直被愛著。
給每一位也在學習面對孩子的大人們:
你不是在寵孩子,而是在為他的心,鋪一條相信自己的路。
慢一點、柔一點,也許你會驚訝,那些你以為的「退步」,其實是孩子在向你靠近。
你願意蹲下身,他就有勇氣站起來。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