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仔仔悲痛地喊道:
「家屬都不承認孩子有病,孩子還有救嗎?」
雖然這齣戲探討的是精神疾患與犯罪議題,但對身處幼兒園現場的我們來說,這句話何嘗不刺進心中?
或許有人會問:「這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但事實上,這與我們的工作息息相關,甚至可能是最該關注的核心。
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曾指出:「六歲前是心理發展的黃金期。」
阿德勒也說過:「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幼兒時期的經驗與情感,深深塑造一個人一生的樣貌。
因此,在最初的年歲裡,誰願意看見?誰願意陪伴? 是極其關鍵的。
🧩那些需要我們特別關注的孩子
在園所中,我們越來越常遇見「需要協助的幼兒」,而這些孩子大致可分為兩類:
已領有資源手冊的特殊幼兒
這類孩子的家長通常比較配合,會主動參與早療與課程安排。
尚未鑑定、但在團體中表現異常的「疑似生」
這是我們最常面對、也是最難推動的族群。
許多家長因為不願承認現況,往往成為親師關係破裂的導火線。
✨三個推動觀念的實務小技巧
為了讓推動歷程更順利,也讓家長更願意理解孩子的需要,這裡整理出三個實務技巧:
✅ 1. 給孩子足夠的「觀察期」
孩子剛入學、升班、轉園時,常會出現探索行為、混亂、甚至不合作的情況。
這不一定是「問題」,而可能只是孩子在適應新環境與秩序。
🔹 老師可以自問:
是因為不熟悉規範?還是真的有發展落差? 請給孩子時間,也給自己空間去釐清與理解。
✅ 2. 建立充足且多面向的觀察紀錄
很多老師在推動時,習慣用口頭說明,但容易讓家長認為這只是主觀印象。
💡系統化、多面向的紀錄,是更有力的說服方式。
我會區分為以下五類觀察項目:
- 語文能力
- 認知表現
- 情緒表現
- 社會互動
- 身體動作(粗大/精細)
也建議紀錄以下內容:
- 嘗試過的策略與介入方式
- 每項策略的時間與成效
- 孩子的優勢與潛能(避免紀錄過於負面)
📍補充提醒:
有時醫師會邀請老師提供觀察資料。若紀錄詳細、清晰,能協助醫師更全面理解孩子的狀況。 畢竟孩子在醫院的「陌生環境」中常表現安靜穩定,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
「醫生說沒問題啊!」然後家長開始質疑老師的專業。
✅ 3. 理解家長的「心理調適五階段」
推動早療不只是專業問題,更是一段心理陪伴的過程。
以下是家長常見的心理歷程:
- 否認:「老師是不是太敏感了?」
- 爭議:「我家孩子在家沒這樣!」
- 憤怒:
- 對孩子:出現懲罰、冷淡或情緒性反應
- 對他人:遷怒醫師、老師、社工
- 對自己:陷入自責與愧疚
- 沮喪:感到無助、失落、對未來充滿恐懼
- 接納:願意理解孩子、嘗試支持方案
💬 我會這樣對家長說明早療:
「這就像是課後補習,幫孩子補強比較弱的部分,讓他更快跟上同齡孩子的腳步。」
當我們把「早療」轉化為「學習加強」,可以有效降低家長的防衛心,提升接受度。
🍀我們不是在貼標籤,而是在給孩子機會
推動早期協助的目的,不是為了標籤孩子,也不是為了推卸責任。
而是希望:
- 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
- 幫助家長在迷霧中找到方向
- 讓教育現場的我們,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光與力量
你我身處這第一線,推動的不只是「早療」本身,
而是——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