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b Henderson 的《Troubled》是本很好看的自傳。 作者的人生開局可說是一團混亂,幼時父親離家,母親犯法被逮,從此在寄養家庭間流離。就學後,因為生活及心理的不穩定,他頻繁翹課,跟類似背景的學生混在一起喝酒鬧事。直到在因緣際會下從軍,開啟規律的生活模式,人生才漸漸步上正軌。軍旅生涯結束後,他透過美國軍人權利法案申請進入耶魯大學就讀,並於大學畢業後進劍橋大學深造,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回首向來蕭瑟處,有人輕描淡寫,有人慷慨激昂,而《Troubled》作者則是以人生不同時期的用詞遣字及思考方式,讓讀者得以從他當時的視野、以他人生不同階段所擁有的能力,感受他兒時在寄養家庭裡擔憂再度被拋棄的焦慮,上小學不識字卻不知向誰求救的茫然、青春期失控般的叛逆、在軍中逐漸培養的成熟性格,以及在大學校園中面對文化衝擊時的震撼及反思。 前陣子這本書激起熱烈討論的,便是他在書中提到的「奢侈信念」,亦即上流社會為維持其位階穩固,而提出的諸多看似鼓吹自由、崇尚平等,但實則對低下階層有害的觀念,例如鼓吹削減警察經費,看似是對於幾年前佛洛伊德事件裡警察暴力執法的抗議,但實則使得窮困社區治安變差。鼓吹這樣的思想有何益處?讓窮困的社區更糟,有錢人可以安心地維持自己的地位。 當初也是因為看了關於奢侈信念的討論文章後,才得知這本《Troubled》。但看完書後,我的感想是,關於奢侈信念的本質跟起源,讀艾倫狄波頓的《我愛身分地位》可能會更理解,也更過癮。《Troubled》描述的是作者觀察到的社會現象,而《我》書中則對於人性中貪婪、趨炎附勢等負面特質有更深入的探討。 那還有必要看《Troubled》嗎?我認為有,因為這本自傳的重點不僅在於提出觀點,而是作者分享他的人生經驗,讓讀者看到長期被社會忽視的角落裡,茫然無助的人們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以及,對孩子來說,「知道自己被家人所愛」有多麼重要,因為家人的愛,是幼小心靈唯一的依靠。 近年來探討原生家庭對心理影響的書籍很多,但這些書多半是作者以他人案例說明原生家庭對個案心理狀態的影響,案例分享再多,寫的終究是別人的故事。這本自傳的作者本身擁有心理學專業,書寫自己的故事,他對內心的剖析更為精確,也更能讓讀者感受到生命經歷如何形塑他的性格及思維。像《Troubled》這樣的書很難得,也是我認為它值得閱讀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