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又依樣畫葫蘆了嗎?慣性思維正在讓你全盤皆輸,用「逆思維」翻轉人生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每天早上起床後,你是先滑手機、還是先刷牙?

面對一個新機會時,你的第一反應是興奮還是警覺?

當上司說:「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做法」,你會接受還是提問?

這些都是「慣性思維」的完美例子。它不是錯,但它可能限制我們。

這些行為不需要思考,甚至不需要決定——它們早已成為「完美慣性」。

我們以為自己每天都在做選擇,其實,許多選擇早就被「慣性思維」偷偷決定。這樣的模式不只出現在生活中,更滲透到我們的職涯選擇、人際互動,甚至自我定義裡。

什麼是慣性思維?
它是一種習慣化、預設性的思考模式,來自經驗、社會期待與個人安全感。

我想問你,你今天的決定,是思考過的選擇,還是慣性的結果?

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慣性思維」的威力,是在剛進食品業的那幾年。

那是一間規模穩定、制度完善的公司,每個人對自己的角色瞭若指掌。流程固著、階層分明,升遷制度清楚,工作不輕鬆,但一切都有章法。說真的,那時的我也以為,這就是「理想職涯」的樣貌。

直到某天,一位資深同事在茶水間低聲說:「其實我有點麻木了……但想到要重新開始,又沒那個膽。」那句話深深卡在我心裡。

我們真的有在選擇嗎?還是只是照著別人預設好的軌道,重複行走? 

⑅ --- ・ --- ・ ---ᦏᦑ--- ・ --- ・ --- ⑅

慣性思維:我們最熟悉的、舒服的不得了的無形牢籠

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在《快思慢想》中將大腦分為「系統一」與「系統二」:一個快速直覺(慣性),一個緩慢理性(思辨)。多數時候,人生其實是由「慣性」在掌舵。 

由慣性驅動的「慣性思維」(Cognitive Inertia),讓我們依循過往經驗、社會預期、安全感,自動做出選擇,不費力,但也不自由。

《哈佛商業評論》(HBR)指出,無論個人還是組織,過去的成功經驗會形塑一種「思維慣性」,使我們無法意識到新的情境已經需要不同的解法。企業因為這種「Active Inertia」而錯失轉型,個人也因此停滯不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因「思維慣性」導致的「溝通慣性」:在《高難度溝通:麻省理工最熱門的溝通課,在對立的世界裡,如何善用溝通打破僵局》(Breaking Through Gridlock)一書中,作者傑森‧傑伊(Jason Jay)與加布列‧葛蘭特(Gabriel Grant)指出,「自以為正確」、「自以為正義化身」、「自以為確定無疑」、「自以為安全」這 4 點是溝通障礙的 4 大 NG 心態。我同時認為,正是這 4 大 NG 心態讓我們作繭自縛,讓我們走心、玻璃心了。與人溝通時,因為你心裡總是抱持「我鐵定是對的」、「我是正義魔人」、「我確定無疑」、「我懶得聽你說下去」等心障,造成溝通的分歧,使得你受委屈、從而靜默無語。

靜默無語導致溝通僵化,溝通僵化導致組織思維挑脫不出舒適圈,最終停滯不前,再也無法攀高。

⑅ --- ・ --- ・ ---ᦏᦑ--- ・ --- ・ --- ⑅

慣性思維在職涯 / 工作場域的 3 種樣貌:

1. 把「穩定」當成唯一選項

我認識很多個案,待在同一個環境日復一日,一晃眼 30 年。我觀察到許多人不是不想改變,而是已經被「我不喜歡這工作,但穩定」、「反正已經做了這麼久,撐下去就好」、「這樣比較安全」、「薪水小偷好舒服」的框架自我洗腦、說服。

當穩定成了唯一標準,我們往往忽略了更適合自己的可能性。

我在食品產業起步,工作環境穩定,制度成熟,升遷與加薪幾乎可以預期。起初我也以為這是最理想的職涯樣貌,但心裡的聲音卻不斷提醒我:「我還能有其他可能嗎?」

我們習慣把風險視為錯誤,把離開熟悉視為不理性,卻忘了:真正的風險,是讓自己卡在同一個位置太久。

在全台灣最大的食品暨飲料公司——統一企業待了 3 年半之後,我毅然跳槽到全世界最大的食品暨飲料公司——雀巢。

2. 順從流程、不問為什麼

《哈佛商業評論》:
組織與個人最危險的,不是缺乏策略,而是無法察覺原本的策略已不再有效。

「這是 SOP」、「大家都這樣做」、「公司規定」、「找往例如此」這些都是我們在不同組織會聽到的答案,經常一秒被惹惱。

有一次參與產品開發,明知某項設計可以優化,卻因為「主管說照流程走比較穩」、「過去也是這樣處理」而作罷。結果,不出所料,收到的仍是消費者一樣的負評。

不是沒人看見問題,而是沒人質疑流程。不是沒人發現貓膩,而是沒人挺身而出。

為了熱鬧,老闆一定要鼓勵部屬主動拋出想法、提案、問題,只要是對公司有益,不存在任何錯誤的想法、提案、問題。矛盾的是,儘管絕大多數的企業最高主管都在大聲疾呼「早早犯錯,快快成功」,但當員工真的犯錯時,往往翻臉不認人、罵到下面的人臭頭,最終變成「快快安靜,別想犯錯」的負面結果。一次兩次,最後演變成沒人敢提議、說話,因為,不說就沒事。

3. 用「我不是那種人」限制自己

「我不擅長數據分析」、「這個創意太冒險,下次好了」、「那不是我的事」也是我們很常跟他人互動時,聽到的浪漫答覆。

進入 Gogoro 之前,我的前三份工作,都跟咖啡、食品飲料相關,合計 6 年多;我當時跟 85 度 C 的老闆提離職,說我要加入昔時名不見經傳的 Gogoro 時,他跟我對賭說我撐不過一年,沒想到一年、兩年……到了第七年, Gogoro 不但成為我最長的工作經驗,也是我職涯歷程中收穫最豐碩的地方之一。

如出一轍的是,轉進保險業前,我被許多人「善意提醒」:「都 40 幾歲了,你確定要跳這麼大?」老實說,我也曾懷疑。但後來我發現,真正關鍵的,不是我是不是「那種人」,而是我願不願意成為另一種人。

慣性會讓我們繼續相信昨天定義自己的句子,而忘了今天可以重新寫一段。

🚀 下一次,不妨把「想太多」的脫口而出,轉念成「那不然我們評估看看能怎麼小規模嘗試?」
🚀 下一次,不妨把「不可能」的想法,拆成「如果先不預設成本/風險,我能怎麼做?」🚀 下一次,不妨把「為什麼不是別人」的念頭,換成「為什麼不是我?」

⑅ --- ・ --- ・ ---ᦏᦑ--- ・ --- ・ --- ⑅

逆思維:打破慣性、重新提問的勇氣

所謂逆思維,不是故意反對,而是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重新提問、拆解假設、顛覆預設。

《哈佛商業評論》倡導「探索式規劃(Discovery-driven planning)」,指出與其一次性規劃長期策略,不如用小規模測試、快速驗證假設、重複調整的方式,在不確定中摸索出創新。這不只是管理方法,也是一種「不照慣性走」的生活哲學。這跟「最小可行性方案」( MVP ) 的概念是一樣的,這讓我想到 2020 年 COVID-19 疫情爆發,當時還在 Gogoro 工作的我,如何破框思考,邊探索、邊驗證、邊調整、邊實踐的小步快跑哲學:

GoPro 跟 Gogoro 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2020 年,在疫情衝擊下,蠻多品牌對於資源投入都異常謹慎,「異業合作」蔚為流行。跟 GoPro 的 Crossover 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我們先與 GoPro 臉書社團的管理員搭上線,進一步發現他們跟 GoPro 官方也有緊密關係,因此由兩個品牌贊助豪華贈品(包括價值 $30,000 的 Gogoro 豪華帳棚、價值 $19,600 的 GoPro MAX 、價值 $15,900 的 GoPro HERO8 Black 等),但以 Gogoro 社群 x GoPro 社群的非官方合作方式,鼓勵兩邊成員彼此認識,以「戴著 GoPro ,騎著 Gogoro 」為號召,合作拍攝影片,一共進行了三波,分別是:〈青春駐足過的地方〉、〈生活中最療癒的小事〉以及〈淨灘與海洋〉。除了共募集到 40+ 的質感、 Kuso 、創意影片,在線上四處流竄、軟化品牌印象外,最終章更綁入後來舉辦的 GOGORO X RE-THINK 重新思考的「夏日環島淨灘中」 Campaign,邀約 GoPro 玩家共襄盛舉,變成超級大亂鬥,讓三個社群成員看見彼此、與彼此牽手,好玩加倍。

在 Gogoro,我深深體會到——不照慣性走,才是活下來的唯一方式。

另一方面,在建構團隊的思維面,《The Diary of a CEO》作者 Steven Bartlett,也在他的演講與文章中反覆強調:

“Sometimes being naive, inexperienced and not knowing the accepted answer, makes someone more important to solving an old problem in a new way.”
——Steven Bartlett

他鼓勵團隊聘用非典型背景的人,因為他們不受框架限制,反而能用「逆思維」提供真正的新答案。

他進一步提出一種「反向思維」模式:勇於聘用那些不符合傳統經驗但具備「可培養性、正直與樂觀」的人,反而能為團隊帶來解決老問題的新角度。

這觀念也深深影響我,例如我現在在找的夥伴,可能不完全符合傳統保險從業人員的「樣子」,而是具備特定專業技能、創新思維和跨領域合作能力的人才──

  • 要有行銷經驗,但不需要有金融保險業態的資歷;
  • 要懂數位轉型,但最好也知道傳統行銷的成功術;
  • 要能獨立作戰,但是跨部門跨單位的合作很重要;
  • 要有產品思維,但一定以客戶需求及體驗為圭臬。
  • 要常突發奇想,但創新思維及勇於嘗試亦要可行。

⑅ --- ・ --- ・ ---ᦏᦑ--- ・ --- ・ --- ⑅

在 Gogoro 的那幾年,我學會真正「重設問題」

Gogoro 是我職涯最具轉折意義的七年。我從門市管理、用戶社群、品牌活動一路參與,經歷從創業早期的混沌,到品牌成長的節奏。

當時,我們面對的問題從來沒有標準解。最常見的不是 SOP,而是「我們可以怎麼重新設計這件事?」

有一次,來客率明顯下降。大家思考的維度都是「客戶為什麼不願意進門?」,給出的直覺想法都是加碼折扣、導流廣告,但我提出:「我們是不是該先問,願意進門的客戶,是基於甚麼原因?」

後來我們策畫了一場「騎士故事分享活動」,讓用戶分享自己與 Gogoro 的旅程。不是價格驅動,而是情感連結。結果,活動不但吸引大量新客,也讓老客戶再次參與其中。這不是賭運氣,而是拆解慣性後,從第一性原則重構。

那時我深刻理解:逆思維不是反骨,而是本能思維的升級。
更重要的價值是讓我明白:真正改變不是解決問題,而是重新提問。

在工作中,除了要對單一僵局「重新提問」外,也必須要對你的職涯「重新提問」。我經常提醒自己的是─「Work」除了被翻譯為「工作」,還能被翻譯成「作品」。職涯漫漫,Day In, Day Out. 我們從未停止「工作」,卻未必能創造「作品」,然而,沒有「作品」生成,我們辛勤地「工作」,卻未必會被記得,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要知道,螞蟻每天也辛勤地「工作」著阿。

「別丟⼈了,你的努⼒不值錢 。」是《你以為的懷才不遇只是懷才不⾜⽽已》這本書裡的一句話,用比較極端的口氣陳述一個鐵錚錚的事實。作為一個職場工作者,偶爾會有的「受害者心態」是:

▍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你還覺得我做得不好?
▍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你還要刁難我?
▍我都這麼努力了,你真的看不見?

在某些傳統公司裡,「努力」可能真的被看見,「努力」可能真的被誇讚;但在新創公司,如果「努力」而沒有做出成績,或者「努力」卻無法產出高品質的成果,那「努力」幾乎是無足輕重的。其實,這件事也沒有這麼不可思議,主要因為「結果」是具體的,可以被視覺化或數據化,而「努力」不行。

▍成功的異業合作可以看到爆衝的點閱數字;而你口中「很努力進行異業合作」,只看到一個滿頭大汗的中年男子;
▍成功的實體活動可以看到 3,500 個參與人數以及 10 篇千讚的貼文;而你口中「很努力進行實體活動以及貼文撰寫」,只看到一隻跑來跑去的無頭蒼蠅以及案牘前絞盡腦汁撰寫文案的背影;
▍成功的車輛週邊商品可以看到業績;而你口中「很努力進行一連串雜七雜八的前置作業」,只看到一個抱著樣品汗流浹背的中年男子。

一部大獲好評的紀錄片、千人參與的實體活動、爆紅的病毒行銷、獲獎的廣告作品、銷售翻倍的周邊,才能創造你的「高光時刻」。

⑅ --- ・ --- ・ ---ᦏᦑ--- ・ --- ・ --- ⑅

因此,你可以從哪裡開始練習「逆思維」?

✅ 每天問自己一個「反向問題」

🚀例如:「如果我今天不是為了薪水,還會做這份工作嗎?」
🚀例如:「如果我今天是負全責的人,還會選擇做這個決策嗎?」
🚀例如:「如果我是新人,會用什麼方式重新設計這個流程?」
🚀例如:「作為組織內的領導者,我要繼續大家都這樣做的『地盤』心態,只把自己顧好,還是可以考慮轉移到『雙贏』,鼓勵『跨部門共好』?」

這些問題不一定要有 100 分的回答,但是可以幫助你更清醒、開放地看待自己。

✅ 拆解「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假設,你可能就是「第 10 人」

若一個做法的理由是「這樣比較安全」或「大家都這樣做」,那它值得重新檢視。

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電影《末日之戰》中引用篤信「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以色列的「第 10 人法則」──當一件事情連續有 9 個人同意(或反對或持同一意見),第 10 個人有絕對的責任,找到一切反向的理由,窮盡所有可能,舉起不認同的旗幟。因為,他可能是最後一道防線,為的就是要讓萬無一失變成無懈可擊。

▍願我們都有勇氣提出與大眾不同的意見;
▍願我們都有雅量聆聽別人看似荒唐觀點;
▍願我們面對兩造的辯論都能公正而不阿。

✅ 刻意接觸與你背景不同的人

我在職涯這條長路學到最多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設計師、工程師、用戶。他們的思維給了我全新的視角,也打破了我職涯中的盲區。

✅ 練習「51% 規則」

Steven Bartlett 提出:「當你對一個選擇只有 51% 的把握,但它可能帶來質變,勇敢去做。」

不是等到萬無一失,而是決定之後讓自己變強。

✅ 「反其道而行」不是反骨,是再細思慢想一會

長大的這幾年,我經常告訴自己,「不要相信你的第一個念頭」,而是要「反其道而行」:

🚀 捷運上大家都在滑手機,你也好想,但你拿出了《輝達之道》讀。
🚀 吃晚飯時你又想滑手機,真的好想,但你跟孩子聊學校發生的事。
🚀 職場上總有人姍姍來遲,缺乏紀律,但你偏要提前三十分鐘到班。
🚀 晚上九點十五分,大家準備洗澡、追劇,但你奔出門跑七公里的菜單。
🚀 一對一會議,主管們避之唯恐不及,但你堅持與同事,真誠對話。 

「反其道而行」不一定次次奏效,但經常刻意練習「逆反轉念」,可能就會做出更好的反應,而不是沒經過深思熟慮的「膝反射」。

⑅ --- ・ --- ・ ---ᦏᦑ--- ・ --- ・ --- ⑅

真正的選擇,不是別人給你選的,是你敢問自己要什麼

有一段時間,我的職涯陷入瓶頸。當時我收入穩定,工作熟悉,主管賞識,別人看來「很不錯」。但我每天的心情是停滯的——不是不滿,而是沒有再長大。

那段時間,我重新整理自己的履歷,列出我真正喜歡的事、我曾經在不同產業裡學到的本質能力,開始想像:

「如果我不考慮他人期待,會怎麼設計我的下一段旅程?」

這個過程沒有馬上得到答案,但我知道:我不再只是沿著慣性滑行,而是真正開始為自己做選擇。

想送你幾個我自己練習過的提問方式,幫助你從慣性中脫身:

  • 「我對於某件事情的決定,是當初清醒選擇的,還是因為懶得思考而留下的?」
  • 「我對未來的恐懼,是來自現實限制,還是過去失敗經驗造成的幻影?」
  • 「我現在的角色,有什麼是我從來沒質疑過卻早該更新的?」
  • 「如果我不當管理者,當獨立工作者會更好嗎?」

這些問題不容易回答,但會幫助我們看見真正的卡點。

⑅ --- ・ --- ・ ---ᦏᦑ--- ・ --- ・ --- ⑅

結語:當你開始逆思維,你的人生才開始有選擇權

慣性是保護,逆思維是突破;慣性思維讓我們活得安全,逆思維讓我們活得有選擇。也許我們不需要每一天都做出大膽的決定,但我們不能習慣於不思考。因為思考,才有選擇,而每一個選擇,都是一種投票──

為你想成為的自己投票。

2025/7/12,我跟團隊首次在強敵環伺下,於「NS OPEN 南山人壽羽球賽」奪得季軍,站上頒獎台。

我從 10 歲開始打羽球,13 歲進入當時的羽球名門 - 英明國中,想要爭奪變成體保生,但緣鏗一面。大學加入政大羽球隊,歷練副隊長、隊長,但不管角色如何,我從來沒有當過板凳。

我年輕時,非常習慣以「二分法」看世界,也超級執著,練了球,我就是要上場;當板凳球員,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心魔。

不是技癢,就是難受。

這樣的「慣性思維」也可被稱為「極端堅持」,帶來的動能就是──因為想要先發上陣,我一直付出巨大的努力,練球練體能,我總是份量最多的那個,因此,我從來沒有在任何團體賽中,屈居二線,學生時期如此,出社會亦然。

變老後,我開始迷戀蔡康永的一句話 - -

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事情」的方式。

所以,重要的,

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不是「參與」本身,而是你看待「參與」的方式。

今年,在原本班底之外,球隊陸陸續續加入幾名好手,實力明顯在現在的我之上,我知道,我必須「戴上另一頂帽子」,換個思維,重新刷洗三觀。

我換個角度「參與」球隊 - - 當壞人敦促大家出席、練球;陪女子隊員練習,加強她們的球速感跟跑動;不斷地練習隊員門間的搭配、變陣,找出最佳解;蒐集對手情報、預排組合、沙盤推演。

在比賽中,因為大家的出謀劃策以及臨場的狀態,在排點上幾乎是零缺點,我發現,這也是看了夠多賽局的我,可以「參與」這支球隊的方式。

▍體能完蛋了,但嘴巴能鼓舞隊友;

▍身材發福了,但腦袋似乎還清楚;

▍球技遜色了,但策略好像還可以。

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事情」的方式。

今天下雨,從大地的角度,就是舒爽;從自己的角度,就是不爽。

這次比賽,我學到很多,球場以外、人生以內的事情。

我們無法時時做出最完美的選擇,但可以努力讓每一個選擇不是來自混沌慣性,而是來自人間清醒。我們無法避免習慣、制度與社會的影響,但我們可以練習讓「每一次選擇」都更清醒一點。

回顧我這幾段職涯,每一次轉折事後看來,未必是最正確的選擇,但都是我真正思考過的選擇。而那些時刻,也正是我人生中成長最快的時候。

我們都值得一段真正屬於自己的旅程──

不因為穩定而選擇,不因為別人說可以就相信;而是因為我看見、我想清楚、我選擇。

願我們都能走出慣性的框架,不是為了叛逆,而是為了真的活得有選擇、有意義、有熱情

吉本芭娜娜在《廚房》中有幾句有意思的話──
🚀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失去與獲得的練習。
🚀 即使再怎麼悲傷,明天還是會到來。
🚀 能活在這個世界上,本身就是奇蹟。 

既然人生都在失去跟獲得之間;明天會不顧一切地造訪;活著本身就是個奇蹟,何不打破框架,死馬當活馬醫,把死棋完成活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篇好大一篇!! 原來您這麼會打羽球!!! 您的分隔線都很可愛⑅ --- ・ --- ・ ---ᦏᦑ--- ・ --- ・ --- ⑅ 逆思維 在此時此刻的現代,正需要!!!
Elvis Lin-avatar-img
發文者
1 天前
❦ 莊小昕 謝謝你,羽球很強嗎?同事說我是隱藏球員,後來我就沒上場了。我沒上場,球隊比較強,哀傷。
avatar-img
Elvis Lin的沙龍
110會員
359內容數
曾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行簡報。累積超過181場演講或訓練,主題涵蓋:履歷表/自傳/Cover Letter撰寫、面試技巧與職涯諮詢、社群行銷、減醣心得與體適能、咖啡等;著作散佈在《大人學》、《Cheers》、《商業週刊》、《104》等。也在 104, 1111, Yes123, Sofasoda 等擔任職涯顧問。
Elvis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14
▍找人商量事情時,不要找那些平常就隨便亂給意見的人,最好找那些生活本來就有目標的人。 ▍只要一說出負面的話,就立刻跟著說「不過」。 ▍請別因為怕後悔,就不做選擇。 ▍你是一個善待自己的人嗎? ▍你不需要了不起的故事,你只需要你的故事。 ▍日子是拿來過的,不是拿來換錢的。 ▍你願意,人
2025/07/14
▍找人商量事情時,不要找那些平常就隨便亂給意見的人,最好找那些生活本來就有目標的人。 ▍只要一說出負面的話,就立刻跟著說「不過」。 ▍請別因為怕後悔,就不做選擇。 ▍你是一個善待自己的人嗎? ▍你不需要了不起的故事,你只需要你的故事。 ▍日子是拿來過的,不是拿來換錢的。 ▍你願意,人
2025/07/11
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究竟是什麼? 「重點不在於你現在多聰明,而是你願不願意投入以變得更聰明。」 ― Carol Dweck,《Mindset》 --- 1. 觀念起源與核心定義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於 2006 年提出「成長型心態」與「定型
2025/07/11
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究竟是什麼? 「重點不在於你現在多聰明,而是你願不願意投入以變得更聰明。」 ― Carol Dweck,《Mindset》 --- 1. 觀念起源與核心定義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於 2006 年提出「成長型心態」與「定型
2025/07/10
「我雖然走不動了,但我還可以記得你笑的樣子。」 想起小時候,奶奶上天堂前的那幾年,突然認不得人,經常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與就在咫尺的親人恍若平行時空。晚上不睡覺,會對菲傭發飆;白天眼神呆滯,讓愛她的人淚流滿面;週末我們一定回去看她,她會問重複的問題,聊起遙遠的過去,並看向遠方的雲。
2025/07/10
「我雖然走不動了,但我還可以記得你笑的樣子。」 想起小時候,奶奶上天堂前的那幾年,突然認不得人,經常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與就在咫尺的親人恍若平行時空。晚上不睡覺,會對菲傭發飆;白天眼神呆滯,讓愛她的人淚流滿面;週末我們一定回去看她,她會問重複的問題,聊起遙遠的過去,並看向遠方的雲。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人生在世,每天的所作所為都已經固定,因為心性指導行為,或從善或從惡,也差不多定型牢固了。做習慣的事要改變真的很困難,就像一個人早餐習慣吃燒餅油條沾豆漿已經二三十年,突然要他改吃漢堡配美式咖啡,他怎麼能接受。又比如,一個獨善其身多年的人,對於不相干的人事物早已冷漠成自然,突然要他轉變心性,變成一個熱心
Thumbnail
人生在世,每天的所作所為都已經固定,因為心性指導行為,或從善或從惡,也差不多定型牢固了。做習慣的事要改變真的很困難,就像一個人早餐習慣吃燒餅油條沾豆漿已經二三十年,突然要他改吃漢堡配美式咖啡,他怎麼能接受。又比如,一個獨善其身多年的人,對於不相干的人事物早已冷漠成自然,突然要他轉變心性,變成一個熱心
Thumbnail
如何用商業模式打造個人品牌,並以主動的態度迎接職涯的挑戰。主動的精神在職場上意義重大,需要從內在調整心態,並理解開始才有變厲害的道理,從性格被動轉變為主動的體悟和個人經驗,分享主動的重要性以及所帶來的成長,非常受歡迎的內容,提供了引人入勝的觀點。
Thumbnail
如何用商業模式打造個人品牌,並以主動的態度迎接職涯的挑戰。主動的精神在職場上意義重大,需要從內在調整心態,並理解開始才有變厲害的道理,從性格被動轉變為主動的體悟和個人經驗,分享主動的重要性以及所帶來的成長,非常受歡迎的內容,提供了引人入勝的觀點。
Thumbnail
全新轉職投入新產業後,才逐漸意識到工作之於社會責任對我而言,佔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也從不斷反思、自我辯證的過程,更認識自己、也更了解心之所向。
Thumbnail
全新轉職投入新產業後,才逐漸意識到工作之於社會責任對我而言,佔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也從不斷反思、自我辯證的過程,更認識自己、也更了解心之所向。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被各種「成功人士」的故事洗版?🔥 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努力、不夠上進? 一看到「一開始始就要做正確的事,而不是還過得去的事」,你是不是產生了「對!我應該做些什麼」的念頭? 不是這句話的問題,也不是個人的問題,是環境充斥這種氛圍,引導大腦快速選擇了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被各種「成功人士」的故事洗版?🔥 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努力、不夠上進? 一看到「一開始始就要做正確的事,而不是還過得去的事」,你是不是產生了「對!我應該做些什麼」的念頭? 不是這句話的問題,也不是個人的問題,是環境充斥這種氛圍,引導大腦快速選擇了
Thumbnail
有一個關於決策的小故事,是我在看新書《決策的藝術》時想起來的,記憶大門一旦打開,連當時空氣聞起來的味道,都新鮮得像今天。 那年,我剛到一個喜歡的職位半年,步調很快、壓力也大,但我依然熱愛跟我一起工作的團隊,每天都有學不完的東西,隨時都有用不完的能量,激勵彼此重頭再來!
Thumbnail
有一個關於決策的小故事,是我在看新書《決策的藝術》時想起來的,記憶大門一旦打開,連當時空氣聞起來的味道,都新鮮得像今天。 那年,我剛到一個喜歡的職位半年,步調很快、壓力也大,但我依然熱愛跟我一起工作的團隊,每天都有學不完的東西,隨時都有用不完的能量,激勵彼此重頭再來!
Thumbnail
三大步驟,讓你選系、就業、轉職或創業不再迷惘
Thumbnail
三大步驟,讓你選系、就業、轉職或創業不再迷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