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區公所,我遇到了一位父親。他手裡拿著孩子的健保卡,語氣裡帶著一絲茫然與無助,小心翼翼地問:「孩子現在沒有工作,政府是不是有健保補助?」
我看著健保卡上孩子的年次,其實已經是社會主要勞動力的年紀了。爸爸說,孩子原本跑外送,但最近退出了工會,暫時沒了工作,所以他才想來問問有沒有什麼補助的可能性。
我向他解釋,除非有身心障礙或中低收入戶身份,政府其實很難針對每一位失業者提供健保補助,畢竟資源有限。爸爸點點頭,說這是工會告訴他的,原來他自己也不是很了解。
「太用力的關心」:父母與孩子間的無形之牆
我們進一步聊起了孩子的近況。我鼓勵他,如果孩子在找工作上真的卡住了,可以邀請他來就業服務站聊聊,我們有專業的職涯諮詢老師可以陪伴。
接著,我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經驗,用台語慢慢地聊著。
我提到,有時候,孩子面對生活壓力,反而更難接住親人的關心,特別是那種「太用力的關心」,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壓力。
我們都很熟悉長輩的語言模式:「你怎麼這樣」「以前我都⋯⋯」——這些話語往往出自於擔心,卻常常讓孩子感到被否定。我告訴這位爸爸,有時候,一句簡單的:「我擔心你最近過得好不好,如果有需要,我一直都在。」就足夠了。
我還半開玩笑地說起自己讀研究所時,爸爸總嫌我「太多意見、太吵」,甚至希望我放假不要回家。但長大後才明白,父母不是真的不在乎,只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表達那份深切的愛。
「你是一個好爸爸」:無聲的愛與摸索的旅程
我對這位父親說:「你是一個好爸爸。因為你在意,也願意走出來為孩子尋找資源。」
孩子今年四十歲了。也許他不說話,不代表他不在乎;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摸索與負責。身為父母,我們最能給予的,或許就是那份無聲的理解與支持。
最後,我跟他分享,這時孩子或許只想聽到一句:「家,永遠是孩子的避風港。」我們不需要替他決定什麼,只需要讓他知道,我們永遠都在。
每一次相遇,都是生命的意義
這段對話讓我非常感謝。能與一位如此普通卻深情的父親,在彼此的理解與支持中交流,意義非凡。
它也再次提醒了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遇見的每一個人、經歷的每一件事,終究都有它的意義。
如果你也是那位擔心孩子的父母,或是那位正在努力找方向的孩子,願你們都能記得:只要需要,會有人在這裡,陪你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