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獅心王理查在十字軍中,最引人爭議的一件事情,就是在阿卡城外,「屠殺數千名戰俘」的故事。
在阿卡圍城戰結束後,攻陷阿卡的十字軍,俘虜了數千名城內的穆斯林守軍。向來以穆斯林守護者自居的薩拉丁,看著為他在阿卡城出生入死近兩年的士兵們,當然不想見死不救,於是他與獅心王理查,達成了協議:
.薩拉丁釋放約1,600名十字軍、基督徒俘虜
.薩拉丁會歸還「真十字架」殘片聖髑
.薩拉丁會在三十天內,給出十萬枚第納爾的贖金
.當上述條件達成時,理查須釋放阿卡城的穆斯林俘虜
這一換俘條約,乍看之下,乃是十字軍的勝利——他們不僅能要回俘虜、拿到一大筆錢,還可以取回「真十字架」的殘片!何況阿卡城現在也變成十字軍的地盤了!
然而,或許沒過多久,理查就開始意識到,薩拉丁的意圖,未必就這麼單純。
首先,既然訂下了換俘和約,那十字軍就得保障穆斯林俘虜活著。但穆斯林俘虜卻有三千人左右,對糧食補給不太穩定的十字軍而言,是非常大的負擔。
再者,這麼多淪為俘虜的穆斯林精兵悍卒,理查也不可能把他們留在阿卡城,率著大隊人馬繼續遠征——誰知道阿卡城空虛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因而,只要換俘協議還沒達成,十字軍的大隊人馬,就相當於被綁死在阿卡城周遭。
更緊迫的是,一旦冬季來到,就不再適宜進行大規模遠征。地中海的補給線也會暫時斷絕。十字軍很有可能在冬天之中,自行因飢寒而潰散。
薩拉丁是否真有拖延時間的意圖,並不清楚。但理查想必一定感受到了時間拖久了,將不利於他。
理查等人耐著性子,等到了八月中,薩拉丁那方來的卻不是贖金,而是信使,說著:「我們再來談談條件吧!」,試圖修改原有的換俘條件。
理查的耐心,就此繃斷。
到了八月二十日,理查的軍隊,像驅趕牲口一樣,把大部份戰俘,趕出阿卡城外,來到十字軍城外的營帳前。
在那兒,薩拉丁軍隊可以把理查的動向看得一清二楚,心裡滿是疑惑:這個異教徒國王又在搞什麼花樣?
但他們很快就知道了。
十字軍的戰士們,跟著各舉刀劍,衝向這些俘虜,手起刀落,將一個個手無寸鐵的俘虜殺死。
薩拉丁遠方的軍隊看在眼裡,一時之間,嚇得慢了一拍,跟著才在怒吼中衝上前,想要營救有如待宰羔羊的同教兄弟,但慌忙之中,仍被十字軍打退了。
沒過多久,兩千餘名穆斯林俘虜,就盡數斃命於十字軍劍下。理查大剌剌地向薩拉丁「展示」這個大場面以後,拍馬轉身,帶著部下回阿卡城去了,留下血流遍地的屍首示眾。
這一次屠殺俘虜,無論在西方還是伊斯蘭世界,都有非常負面的紀錄。
在西歐紀錄中,雖有試圖推卸責任給薩拉丁、為理查辯護的說法,但總體上說,理查是逃不過指責的。
理查相當於親手放棄了十字軍俘虜和「真十字架」的歸還。那些十字軍俘虜不久就遭薩拉丁報復性處決。
此外,雖然有人想試著說,是薩拉丁延遲付款,乃至率先處決俘虜的錯——後者更像謠言抹黑——但獅心王在約定中似乎已無條件保證俘虜的性命,則屠殺俘虜,有損於騎士和貴族之榮譽。
伊斯蘭記錄當然更是眾聲譴責,薩拉丁的傳記作者巴哈丁(Baha al-Din)憤怒地說道,十字軍是在「保證俘虜性命」的前提下接受他們投降的。
十字軍就算對薩拉丁延遲付款有所不滿,再糟也只能把俘虜販賣作奴隸,一不違背誓言,二可以當作薩拉丁的賠償金處理。竟然直接大規模處決戰俘,焉有是理。
然而,道德爭議先放在一旁,獅心王處決戰俘,在軍事上卻為他贏得不少優勢。
現在,獅心王不用再顧慮什麼俘虜問題了。他的大軍,可以毫無顧忌地往南開拔了。薩拉丁卻還需要時間召集人馬、資源,霎時間被他這一招「處決戰俘」弄地措手不及。
此外,獅心王屠俘,也像不久後的蒙古人一樣,起了震撼式的恐怖心戰效果。
很快地,穆斯林世界就知道了:面對獅心王理查,只有「抵抗到最後一刻」和「馬上投降」兩條路可走。在接下來的時間,一些穆斯林城鎮,一旦知道理查大隊人馬將至,立刻投降。
因而,獅心王出人意表的策略,使薩拉丁雖然身在主場,卻陷入不利的局面。薩拉丁不得不繼續在近東戰場,面對這一宛如泰山壓頂般的威脅……
&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SaracensBeheaded.jpg"
資料來源:
Thomas Asbridge, "The Crusades: The Authoritative History of the War for the Holy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