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我是老查 分享的文章絕對不是「想太多了」,用第二曲線的框架思考人生下半場越早越好 ,覺得心有戚戚焉。
所謂「第二曲線」,最早是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迪提出。
指的是在原先的成長曲線衰退之前,找到新一條可發展的道路,避免被「時代趨勢」、「競爭對手」或「產業轉型」所淘汰。
比如:Nokia 當年手機賣得很好,但沒有及早啟動「智慧型手機」的第二曲線,最後被 iPhone 取代。
比如:一個老師如果只會教課,可能會遇到瓶頸,但如果他提早發展「線上課程」或「寫書」的能力,就等於啟動了第二曲線。
為什麼第二曲線如此重要?
韓第指出,該「啟動變革」的時刻,往往不是組織或個人已經「走到瓶頸」的時候,
而是在第一條成長曲線仍然向上、看似一切順利的時候就開始規劃。
因為此時展開「第二曲線」的探索,才能在充足資源與時間下,嘗試新的機會、思維、商業模式或生活方式。
雖然在短期內可能帶來「波動」與「不確定性」,但它卻為長遠發展「再創成長」的契機。
假如等到衰退已經顯現,才投入轉型,不僅資源有限、時間不足,更容易陷入被動,錯失成功的可能。
原來我一直在用「第二曲線」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理解了「第二曲線」的底層邏輯,我才發現原來我一直在無形之中使用「第二曲線」思考我的人生規劃。
促使我不斷挑戰自己、挖掘新道路的原動力,即是來自「溫水煮青蛙」的恐懼,以及知道自己或他人永遠有「彎道超車」的可能。
離開外表光鮮的「管顧業」,是因為我發現AI快速發展,使之完全有能力替代「我平日的工作內容」。
決心開始「寫作」,甚至「出書」,則是因為我發現「個人品牌」才是在這個「AI不斷貶值各種技能」的時代下,唯一會隨著時間增值的有利資產。
開始研究「一人創業」,是因為發覺AI工具使得「創業的門檻」大幅降低,現在「一個人」就能頂過去「一個團隊」才能完成的事情,甚至效率更高。
我發現雖然人總是想追求「穩定」,然而「穩定」並不真正存在,所有的「領先」都只是暫時。
當你以為自己「遙遙領先」,而結束「成長動能」,別人就有機可乘。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
- 過去班上的「第一名」,不一定是將來「最有成就的」。
- 一畢業「薪資起點最高」的同學,不一定是將來「賺最多的」。
- 比賽中「衝得最快」的人,不一定是最後「贏得冠軍」的人。
- 創業時「起步資源最多」的人,不一定是最後「活得最久」的人。
因此誰才是笑到最後的人,我認為是「永遠不放棄自我成長」的人。
我如何規劃「第二曲線」
理解了「第二曲線」的底層邏輯,
我才發現原來我一直在無形之中使用「第二曲線」思考我的人生規劃。
促使我不斷挑戰自己、挖掘新道路的原動力,
即是來自「溫水煮青蛙」的恐懼,以及知道自己或他人永遠有「彎道超車」的可能。
離開外表光鮮的「管顧業」,是因為我發現AI快速發展,使之完全有能力替代「我平日的工作內容」。
決心開始「寫作」,甚至「出書」,則是因為我發現「個人品牌」才是在這個「AI不斷貶值各種技能」的時代下,唯一會隨著時間增值的有利資產。
開始研究「一人創業」,是因為發覺AI工具使得「創業的門檻」大幅降低,現在「一個人」就能頂過去「一個團隊」才能完成的事情,甚至效率更高。
我發現雖然人總是想追求「穩定」,然而「穩定」並不真正存在,所有的「領先」都只是暫時。
當你以為自己「遙遙領先」,而結束「成長動能」,別人就有機可乘。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
- 過去班上的「第一名」,不一定是將來「最有成就的」。
- 一畢業「薪資起點最高」的同學,不一定是將來「賺最多的」。
- 比賽中「衝得最快」的人,不一定是最後「贏得冠軍」的人。
- 創業時「起步資源最多」的人,不一定是最後「活得最久」的人。
因此誰才是笑到最後的人,我認為是「永遠不放棄自我成長」的人。
我如何規劃「第二曲線」
我不認為以現在科技的發展速度,你可以等到「臨近退休」再規劃第二曲線。
《納瓦爾寶典》裡頭講到:
「舊的賺錢模式,是去讀4年大學,拿到學歷,然後從事某種職業長達30年。
但現代社會變化快速。
現在,你必須在9個月內掌握一個新專業,然後4年之後它就被淘汰了。但在這3年間,如果你的生產力很高,就能賺到大錢。」

因此市場的敏銳洞察力、人的應變力與終身學習力,變得至關重要。
在我的書中《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中,我分享了許多我「化危機為轉機」的故事。
以下是我總結的3個「逆轉勝」的步驟:
1. Dream BIG(敢作夢)
去想那些原本你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原本你告訴自己「我沒有資格!」去做的事情。
你以為你能選的道路不多,其實只是你的「思維方式」先限制了自己。
我很喜歡一本書叫做《10倍增長比2倍增長更容易》,看似只是5倍的增長差異,實際上兩者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
追求2倍增長,你只會想在「原有的路徑」上做提升。
但若你想要10倍增長,你會主動挖掘「全新的增長路徑」。你的思維與行動都會發生質變,實現躍進式成長。
2. 在不會把你陷入困境的前提下,瘋狂試錯
如果你看到怎麼有人能一直贏?
其實你只看到了他贏的那一次,沒看到他嘗試的那數百次。
你嘗試的次數越多,贏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多試,而不是「一直在準備中」,久久才揮出一拳。
3. 找到可行的方向後,趁勝追擊
在多次嘗試中,若發現「藍海」(某個產品方向市場反應熱絡、自己的某種風格特別受歡迎),
暫時抑制自己「創新求變」的慾望,
開始繼續做相同動作,在紅利期消失前,不斷追擊,直到拿到結果。
祝大家都能在變動快速的時代中,一直贏!
P.S 海外留學申請季又快到了,我的「商科碩士文書如何撰寫?」課程即將迎來「限時優惠」,如果你有需求,歡迎直接留言「留學申請」,我會寄給你詳細資訊。
P.S.S 2025年的「出版寫作營」已招生完畢,想加入未來的梯次,請點擊:
我們下週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