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意外的話題:
那天在課程的組間休息,我和一位大哥閒聊。
話題原本圍繞著生活瑣事,卻因為他提起一位年紀比我小的朋友,突然有了不同的重量。
那位朋友二十出頭,家境富裕,外型亮眼,已經開著一台價值四百多萬的車。
大哥忽然看著我,問了一句:「你聽到這件事時,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我愣了一下,卻回答得很直接:「我覺得他很厲害。那台車很大,不僅需要更好的駕駛技術,維護與養車也不是簡單的事。能在這麼年輕就駕馭這一切,確實不容易。」
大哥聽完,眼神裡帶著一點懷疑:「真的假的?」
我笑了笑,補充說:「真的。以前的我,可能會覺得這只是他投胎運氣好,與他自身無關。但隨著我28歲、快要邁入30,也當了9年教練,看過各種人,我漸漸懂得嫉妒雖是本能,但不必然。我更願意去看背後的故事:他的父母或祖輩,也許冒著極大的風險創業,把身家賭上去,才有今日的結果。當成功後,把成果留給後代,並不難理解。與其眼紅,不如理解與尊重。」
大哥聽完,點頭回應:「這個心態很好。因為心態會影響能量,能量久了,就會變成氣場。社會經驗豐富的人,看人常常看這些特質。久而久之,你身邊的人會和你越來越像。物以類聚。如果有一天發現自己周遭的人能量都不好,不妨保持距離,甚至自省,為什麼我會和這些人合得來?能量會吸引人,也會淘汰人,時間會幫你做選擇。」
這番話讓我意識到,「能量」不是口號,也不是表面上的正向語錄,而是一種真實的狀態。
當你能放下嫉妒,轉為理解;當你能感謝自己現有的一切;當你願意在能力範圍內回饋社會——這些選擇堆疊起來,就會成為一種穩定的氣場。
能量不是瞬間的情緒,而是長期的積累。
它決定了你吸引到什麼樣的人,又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當你走過時間,會發現:氣場其實是你心態的延伸,而心態,正是你每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