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Steve Jobs 以這句話作為史丹福大學演講的結尾。
我想這很大程度上概括了為什麼不同人的人生軌跡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我想至少是其中兩個決定性因素)
飢餓與愚蠢
所謂「飢餓」並不單單只是肚子餓,而是威脅生存的狀態。
當人處於這種境地時,會進入「無論如何」的模式:為了生存,不計代價尋找突破、生機。這種動力,是本能、是瘋狂,推動人去「覓食」。
大部分人就是欠缺了「無論如何」的狀態,只是「想要」,並非「一定要」,所以在事情不如自己想像中發展時,便會放棄或是將就。
「愚蠢」是使人處於一個「空」的狀態,保持一個開放式的思維。
很多時候(甚至是潛意識的層面上),我們去印證事物,其實是在有立場的前提下去證明自己是對,而並非思考立場、論點在根本上是對或錯。(確認偏誤),這會使思維變得狹隘。
真正的愚蠢並非什麼都不知,而是自以為什麼都知。
Steve Jobs — 藝術家精神
有人會說:「Steve Jobs不就是一個暴躁、討人厭的老闆,有什麼值得學習?!」
但我認為,書中最值得讀者拿走的一點,正正是他這種精神,我不排除當中涉及到一些情緒因素,但從根本上看,Steve Jobs為什麼會這樣?
我的理解是藝術家精神。
試想像,你是一名畫家,嘔心瀝血的作品——
- 被畫框商用劣質材料包裹,
- 被承辦商丟在無人問津的商場角落展出,
- 被文案寫手隨意潦草描述。
你會抓狂嗎?
在藝術家的世界裡,只有完美及垃圾,而Steve Jobs正是以這樣的邏輯去構想蘋果的產品,這二分法的世界觀,同樣被他用在人身上,「你要麼是天才,不然就是蠢材。」
只有一流的人才能做出一流的產品;
只有一流的產品才能在宇宙中留下痕跡。
在追求「對」、「完美」這件事上,你絕對會討人厭:
會因為別人未達到你的標準而大發雷霆,
作出的決定亦定必會讓人不滿、不能理解,
因為並非所有人也能看到你所構思的「完美」。
Steve Jobs:「我對歐巴馬很失望,他想做個好好先生,不想得罪或讓人生氣,這樣哪能成為偉大的領導。我就從來沒有這個問題。」
而領導的意義就在於盡可能把你看到的「對」,讓追隨者亦看得到。
Steve Jobs : 「一家好的公司,必須產生獨特的形象,也就是說,他所做的一切,從包裝到行銷,都必須能夠傳達自己的價值觀及重要性。」
因此他找Lee Clow為他設計Apple的廣告(Lee Clow為 Apple的Macintosh設計了1984廣告),而這時Clow已是廣告界翹楚,但Steve Jobs竟然要求他比稿,這是Clow早已不需要的競爭步驟,但意想不到的是,他答應了。
最後「Think Different」就誕生了。
我認為這事件非常有意思,因為從中你可以看到Steve Jobs如何把別人的理性抹去(書中稱為現實扭曲力場」。
正如上述,一個好的領導會使人「看到」,而我相信Clow在那刻,是在蘋果(Steve Jobs)的魔力下「看到」,從而作出不理性的選擇,而這「對」使他創作出流芳百世的「Think Different」。
缺少了藝術家精神會怎樣?
蘋果在走下坡相信是無容置疑,儘管蘋果在Tim Cook的領導下的確是在賺錢,但不再是以創意、冒險、突破來形容的一家公司。
而Steve Jobs早已說過
「可惜Cook並不是做產品出身的人。」
我相信你們能理解這意思吧。
簡單就是複雜的極致
Steve Jobs: 「產品是要人只要遵從直覺已經可以使用。」
愛因斯坦:「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話把一件事情解釋清楚,那就表示你對它理解得還不夠深刻。」
費曼學習法:「如果新知識能以一個10歲小孩都能聽懂的語言去解釋,就代表你已經真正理解、掌握它。」
書中有一個故事是一名iPad的用家到了南美洲較貧困的地區,他把iPad借了給一個6歲小孩把玩,這孩子不識字,在這擁有人沒有教導他如何使用的情況下,這孩子已經自己在使用。
這擁有人形容「如果這不算神奇,那這世界就沒有什麼神奇的東西了。」
看看Jobs的蘋果發佈會,空蕩的舞台、稀少的道具、每次一樣的黑色高領衣及牛仔褲,看似簡陋的發佈會,每一個細節其實都經過精心設計。(Jobs會因為其中一張投影片不合心意而破口大罵。)
專注=排除
專注以我的認知,是把心力放在想做、想要的事情上。而Steve Jobs是反過來,把不要的都刪走,把所有能量、資源都放在主力產品上。
換句話說,是「拒絕」。
Steve Jobs:「決定不做什麼跟決定做什麼同樣重要。對公司是,對產品亦是。」
Tim Cook:「沒有人比他更懂得消除噪音,專注於少數2-3件事上,向其他事情說不,這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
在這,我也想強調一下這個「藝術家」到底有多厲害:
- Steve Jobs被踢出蘋果後,在蘋果擔任非正式顧問的 Steve Wozniak(蘋果創辦人之一),知道Jobs將會回Apple感到欣喜萬分,「這是我們需要的結果,不管你對Jobs有什麼看法,他就是知道如何幫公司找回魔力」
- iPod mini推出後18個月,蘋果的音樂播放器市佔率從31%一舉衝到74%。
- 2010年底,蘋果總共售出了9,000萬台iPhone,一舉包下全球手機市場一半以上的獲利。
- Google 的創辦人來訪Steve,請教如何當一個好的CEO。
- Bill Gates:「還好Steve在1990年代及時搶救Apple,避免它被一群笨蛋毁掉。」
- Bill Gates:「你證明了一體化的模式(軟硬體)是偉大的。」
- Bill Gates:「只有在Steve的掌控下,整合模式才能稱霸,未來蘋果不一定能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在此文章的最後,
儘管我無比想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作結尾,但書中有另一句我覺得也是非常有意思
「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
像一篇文章的立意
人生的主軸是由想像及認知所建構。
先立意後動筆。
這名為人生的文章,你準備好動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