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自己瘦了一點,回頭檢視飲食才驚覺,這段時間因為常常吃豆腐和雞蛋,蛋白質攝取量比以前高了許多。原本只是因為它們便宜、方便、好買,沒想到卻成了身體狀態改善的關鍵。
雞蛋 vs 豆腐:蛋白質與熱量比較
為了更精確,我查了一下市售常見豆腐種類與雞蛋的營養數據:
蛋白質含量
- 嫩豆腐(300g):14g(每 100g → 4.8g)
- 板豆腐(400g):36g(每 100g → 9g)
- 百頁豆腐(180g):17g(每 100g → 9g)
- 雞蛋(1顆):約 5.5g
熱量
- 嫩豆腐(300g):165 大卡(每 100g → 55 大卡)
- 板豆腐(400g):340 大卡(每 100g → 85 大卡)
- 百頁豆腐(180g):304 大卡(每 100g → 170 大卡)
- 雞蛋(1顆):約 70 大卡
- 嫩豆腐:熱量最低,適合想減脂、需要飽足感的人。
- 板豆腐/百頁豆腐:蛋白質密度更高,但熱量也相對高。
- 雞蛋:小體積卻營養完整(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都有)。
👉 換算下來,雞蛋和嫩豆腐的「蛋白質價格」差不多,大約都是 1 元 ≈ 1g 蛋白質。
每天能吃多少才剛好?
蛋白質需求量會因人而異,通常可以用體重來估算:
- 一般成人:每公斤體重 1.0–1.2g 蛋白質/天。
- 有運動習慣者:可提升到 1.2–1.6g/kg。
- 舉例:體重 55 公斤 → 每天建議 55–88g 蛋白質。
以此推算:
- 雞蛋:每天吃 1–2 顆非常安全,膽固醇正常的人甚至可到 3–4 顆。
- 豆腐:一天吃 1 盒(300g)很常見,若再加上其他食物,營養更均衡。
就我自己來說,常常是一餐搭配 2 顆雞蛋 + 1/2 盒嫩豆腐,這樣就能輕鬆補足約 20g 蛋白質。
會不會影響女性賀爾蒙?
很多人對「豆腐」會有疑慮,因為它含有 大豆異黃酮(phytoestrogens,植物性雌激素)。
但科學研究顯示:
- 大豆異黃酮 ≠ 雌激素:作用遠比人體雌激素弱得多。
- 適量食用安全:每天 1–2 份豆製品(例如一杯豆漿或一盒豆腐)對大多數女性都是安全的。
- 潛在好處:在更年期女性中,大豆異黃酮甚至可能幫助減緩熱潮紅、支持骨骼健康。
👉 簡單說:適量豆腐並不會導致賀爾蒙失衡,反而是值得信賴的植物蛋白來源。
我的心得
過去我大概是蛋白質吃得不夠,所以常常覺得沒精神、容易嘴饞。現在靠著雞蛋+豆腐這兩個平價食材,蛋白質量自然提升:
- 體重下降了一些,但更重要的是精神穩定。
- 不容易亂吃零食,心情也比較平穩。
- 最大的發現是:健康不一定要花大錢,便利商店或超市裡的日常食材就夠了。
小結
雞蛋和豆腐對我來說是「雙主角」:
- 雞蛋:小巧、營養完整、料理快速。
- 豆腐:大份量、飽足感高、熱量低。
只要聰明搭配,這兩樣平價食材就能成為維持健康與體態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