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和朋友聊起來,她說起自己當記者時的一段心情。她說她不喜歡麻煩別人。例如請公關幫忙折抵停車費,或者要問能不能協助買到電影票之類的。她總覺得,那是佔人家便宜,於是能少開口就少開口。
我聽了忍不住笑了,因為在我當企業公關的時候,卻恰恰相反。那時我最希望的,就是記者能來找我、請我幫忙。因為那不只是我能展現價值的時候,更是我和媒體朋友建立連結的契機。
公關的價值,本來就包含協助媒體這件事。有人願意來開口,代表我在這個位置上是有用的,也代表我有發揮專業的空間。而且,正是因為這些大大小小的互動,記者朋友才會記得我。我需要開記者會、需要大家出席跟報導的時候,那些早先建立的交情就會發揮作用。合作不只是單次的交換,而是一種持續的信任流動。
那天聊完,我心裡浮現一個問題:在人生裡,我是否擁有「被需要」的價值?
職場裡要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這個問題不只出現在人際往來,其實在職場更是如此。
現在常聽到「躺平」、「不想拚」的說法,但如果一個人在公司裡是可有可無的角色,沒有任何人真正需要你,那麼你很快就會被淘汰。
有時候,願意多做一點、吃一點小虧,不是傻,而是創造出自己被利用的價值。因為只有當你能被需要,你才可能被留下,也才可能在團隊裡建立信任。
換句話說,職場的價值,不只是我能領多少薪水、拿多少資源,而在於:公司和同事有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而得到支持、解決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份「被需要」就是你不可取代的存在。
在親子關係裡,「被需要」是雙向的
我們常常在親子關係裡,直覺地把「需要」跟「孩子」連在一起。小嬰兒需要餵奶、需要換尿布;學齡的孩子需要陪伴、需要功課指導;青少年需要被理解、需要一個情感的避風港。身為父母,我們自然背負了「付出者」的角色。
但時間久了,很多爸媽會有一種心裡的疲憊,為什麼永遠是我在付出?孩子卻好像不懂感恩?
這裡有個有趣的心理現象: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親密,不只是因為「我能提供什麼」,還包含「我願意接受什麼」。
孩子需要學習「給予」,父母也需要學會「接受」
在家庭裡,許多父母常常把自己放在「神」的角色,好像無所不能,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孩子哭鬧時要有耐心,功課要會教,未來要能規劃,家務要能扛下來。父母很容易陷入「我一定要全知全能」的角色。
但其實,當我們總是維持「全能父母」的姿態,看似堅強,卻可能拉開了與孩子的距離。因為在孩子眼中,我們像一座高高在上的神壇,遙不可及。
真正有溫度的親子連結,來自於父母願意走下神壇,成為一個「人」。
我也會累,需要休息。
我也會煩惱,需要有人支持。 我也有不會的事,需要孩子幫忙。
這種「脆弱」的展現,並不是示弱,而是告訴孩子:我們是一家人,彼此可以互相需要。
有時候,我會主動問孩子:「你們最近都聽什麼歌?」「你們在看什麼球賽?」「你們玩什麼遊戲?」甚至不只是問,而是加入其中,跟他們一起聽、一起看、一起玩,還請他們教我怎麼玩。
當父母願意以「學習者」的角色去靠近孩子,而不是「指導者」的角色高高在上,那份互動裡就會多了真誠和親近。
因此,有時候我們也該大方地讓孩子「幫助自己」。例如:
- 我們真的很累時,可以請孩子幫忙處理一些事情。
- 遇到電腦、手機的小功能不會用,可以請孩子教我們。
- 心情低落時,甚至可以對孩子說:「媽媽今天很需要你給我一個抱抱。」
當孩子有機會「給予」,他會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是有力量的。那份「被需要」的經驗,會幫助他建立自我價值。
關係的溫度,來自互相需要
創造彼此被需要的價值,不只在親子關係中,在伴侶、同事、朋友之間亦然。
當我們願意示弱、請求協助;也願意走進對方的世界,給予支持與幫忙;就是一份愛的循環。
需求,才能帶來連結;連結,才有機會讓關係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