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中午,我匆匆忙忙去買午餐,提著大包小包回到家,心裡還惦記著下午的工作。推開門,客廳空蕩蕩,孩子們全窩在房間裡。那一刻,我感覺到胸口的火苗被點燃:「我忙成這樣,他們卻像大小姐、大少爺一樣輕鬆?」
過去的我,常常會選擇忍耐。告訴自己:「算了,自己做就好。」
但一次次的忍耐,最後往往換來一次突如其來的爆炸。孩子們不明白為什麼媽媽突然暴怒,只覺得委屈,覺得不被理解。那份落差,讓彼此的距離拉得更遠。這一次,我深吸一口氣,提醒自己別再重蹈覆轍。
我沒有憋到最後才爆炸,而是提前釋放訊號,用比平常大聲一些的語氣喊:「快出來吃飯,我已經很累了!」
這聲音像是一個「預告」,孩子們立刻明白媽媽快到臨界點了,紛紛走出來,甚至主動幫忙端盤子、拿碗筷。
情緒不是錯,錯的是「無預警的爆炸」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能不生氣,好像生氣就是教養的失敗。但現實是,我們再怎麼努力,都還是會有疲憊、焦躁、失衡的時候。
重點不在於「永遠不生氣」,而是我們怎麼生氣。
如果一直壓抑不說,孩子會以為「一切正常」,直到某個瞬間大爆炸,才突然覺得莫名其妙,被怒火波及。
那樣的怒氣就像暴雨,來得又急又猛,讓人只來得及逃跑,卻沒有空間去理解。
相反的,若能提前預告,孩子會知道:「原來媽媽現在快到極限了。」這不是一種指責,而是一種提醒。
就像天氣預報:當我們知道午後可能有雷陣雨,就會帶把傘,或加快腳步回家。
預告,不是威脅,而是誠實
有些父母擔心,「預告」是不是一種情緒勒索,好像在告訴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要生氣囉」。其實差別在於語氣和出發點。
真正的預告,不是用來恐嚇,而是誠實地表達自己的狀態。
語氣保持平穩地說,「我今天已經很累了,可能比較沒耐心。」 「我現在快受不了你們一直拖拖拉拉。」
這樣的話語,讓孩子明白:父母不是隨時隨地都能保持完美,也有需要被體諒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學會了情緒表達的方式。
當他們長大,面對同儕或伴侶時,能不能先說「我現在心情不太好,等等可能會比較敏感」,這其實是情感關係裡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親子關係裡,給彼此一點緩衝
我常覺得,孩子並不是不懂事,而是需要時間和提示。當我們願意提前說出口,其實是給了孩子一個轉圜的空間。
而對我自己來說,這也是一種練習。
當我能誠實地說出「我累了」「我快要生氣了」,我不再是那個一忍再忍、最後情緒潰堤的媽媽,而是能夠掌握自己情緒節奏的人。這種掌握,不是控制,而是自覺。
親子關係不是完美無瑕的和諧,而是一次次在混亂中,找到更好的相處方式。
從家庭到人生的哲理
其實,不只是親子關係,人生中許多衝突都是因為「沒有預告」。
同事之間,常因一句突如其來的批評而心生嫌隙;伴侶之間,也常因無預警的情緒爆發而劍拔弩張。
如果我們願意多一點「預告」:
「我這週壓力很大,可能比較容易煩躁。」 「這件事對我很重要,希望你能專心聽。」
那麼,對方至少有機會調整,也能更理解我們的心情。關係因此少了誤解,多了體諒。
那天午餐過後,孩子還跑來對我說:「媽,妳剛剛是不是差點要爆炸?」我笑著回答:「對啊,所以我先打預防針。」他點點頭,像是鬆了一口氣。
或許,這就是我們之間新建立的默契:
生氣不是不能,但至少讓彼此知道,暴風雨快來了。這樣,我們都能及早撐起一把傘。
情緒的預告,不是威脅,而是一種負責任的表達;它讓我們少一點遍體麟傷,多一點彼此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