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倏忽來到了1202年6月29日,此乃第四次十字軍約定出航之日。
許多十字軍戰士已陸續抵達威尼斯,威尼斯也早已雲集兩百艘船艦。街上的威尼斯人想必興高采烈,但丹多羅總督以下的資深市民們,恐怕一個個都臉色慘白——十字軍居然違約。在出發當日,到場的人員根本沒有三萬人。連一半也沒有。
會發生這麼慘烈的違約事件,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十字軍集體大遲到。
約定好在6月29日「出航」,很多人拖拖拉拉,到「29日當天」都還沒從家裡出發。
例如本次十字軍大首領之一「布盧瓦的路易」(Louis de Blois),明明也跟威尼斯簽約了,但後來一副完全沒打算來威尼斯的樣子。
還是香檳代表「維爾阿杜安的傑弗里」以及聖波勒伯爵「休」等人親自過去把他罵一頓,他才不甘不願地過來的。
而說到這傑弗里,他也沒好到哪去。
去年派來跟威尼斯簽約的代表團中就有傑弗里,他居然可以拖到「6月2日」才從香檳慢吞吞地啟程去威尼斯。
十字軍:「耽擱幾天又不會死。太誇張了吧。」
威尼斯人:「(血淚看著攀升的成本帳單)」
二、很多十字軍始終沒出現
維爾阿杜安的傑弗里等人簽約時,樂觀地估計全歐十字軍會「從善如流」,都從威尼斯出發,事實完全相反。
一大半十字軍根本完全無視「在威尼斯集結」的呼籲,各自挑最方便的道路啟程。很多人覺得從馬賽、熱那亞、比薩搭船比較方便,就自個從那邊走了。
十字軍高階領導層氣到爆炸,但他們能怎麼樣呢?不能怎樣。
因為實際上直接在契約簽字的,只有四個法蘭西大貴族代表:法蘭德斯、香檳、聖波勒、布盧瓦。
這些大貴族「無權」要求其他領地的人聽話。甚至他們自己都彈性安排。
例如那個被罵一頓才慢吞吞過來的布盧瓦路易,而法蘭德斯的人員也有一部份自己從英吉利海峽搭船出發——美其名就是「後備隊」。
由於十字軍簽約時,本來估計是「每人平攤運費」,很多人沒來的結果,就是讓人均運費大幅攀升,原本付得起的人也變付不起了。
十字軍戰士:「從馬賽去和從威尼斯去不都一樣嗎?能到聖地就行了吧?」
……
由於這兩大主因,威尼斯高層赫然發現,十字軍居然可以短缺好幾萬銀馬克的運費。
在十字軍高層厚著臉皮勸說下,丹多羅總督等人勉強等到八月,但到齊的戰士恐怕只有一萬餘人。
到了八月十五日,十字軍的名義領袖,蒙費拉特的鮑尼法斯侯爵才姍姍來遲,遲到快兩個月,但除了鼓舞大家萎靡的士氣外似乎並無解決之道。
十字軍領袖先前兩個月間,想盡辦法地從各個戰士中搜刮錢財,卻引起了巨大的反效果。
行伍之間指責威尼斯人「斂財」、「哄抬物價」,部分人悄悄逃走,剩下的人則滿腔怒氣,牢騷連連——即使如此,距離約定的八萬五千銀馬克,十字軍仍短少三萬四千到三萬六千枚銀馬克。
而這也顯示出威尼斯的困境。威尼斯陸戰很弱,即使仗著海上防禦,不怕十字軍翻臉攻擊,但要強迫他們付錢,那是萬萬做不到的——何況他們只要撒手不幹,自己逃跑,威尼斯就只能吃自己了。
到此時,我想已經九十幾歲的丹多羅總督恐怕已經氣到快中風了,同時或許心裡還涼了半截,想道:
「完了。這樣下去,我會是威尼斯建城以來,第一個讓威尼斯破產的總督……市民豈能饒我!」
還沒!一切都還沒完!總督想必火速召集所有資深市民,搬出了勉強說服大家的B計畫:
他們要讓十字軍攻擊亞得里亞海的基督教城市,札拉(Zara)。
&
圖片來源:
Gemini AI
資料來源:
Jonathan Phillips, "The Fourth Crusade and the Sack of Constantinople"
Thomas F. Madden, “Venice: a New Hi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