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想這個問題: 你在一個擁擠的大城市工作。然而你想要一棟漂亮寬敞的房子,讓你有喘息的空間,但唯一的方法就是住在郊區。所以現在你面臨一個權衡,用長程通勤換取一棟大房子,或是居住在小房子換取短程通勤? 通勤者的兩難:用睡眠交換空間,這是一個經典的難題。
問題是,你怎麼知道怎麼做才更好?長途旅行後你當然會感到疲憊。但有沒有辦法真正衡量成本,用一個數字來衡量?大多數人只是猜測,但猜測是不夠的,你想要「知道」。
日本大阪都立大學2025年9月30日發表在《交通與健康期刊》上的研究發現,長途通勤和居住在小房子空間,都與更高的失眠風險有關。更重要的是,研究凸顯了兩者間的微妙平衡,表明存在一個臨界點,即更大住房帶來的好處,將被通勤途中對睡眠的損害所抵消[1]。
如何測量一種「感覺」?
研究者做了什麼呢?首先,當然不能直接問別人「你的睡眠怎麼樣?」這太模糊了。你需要一把合適的尺。他們使用了兩份標準經過充分測試的臨床問卷,基本上是衡量失眠症狀與衡量白天困倦程度的問卷: 雅典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 與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接下來是通勤時間。他們沒有直接問人們需要多長時間,因為我們都會捏造數字。相反,研究者取得了實際的家庭和工作地址,並使用路線搜尋軟體計算出實際的最佳行程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