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路走寬:你有多少選擇的自由?

UU is ME-avatar-img
發佈於PM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1.你是否也曾這樣困住自己

凌晨兩點,你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明天又要面對那個讓你窒息的工作環境,但辭職信寫了又刪,刪了又寫。不是不想走,而是不知道能走去哪裡。

週末與朋友聚會,聽到同學在新公司發展得很好,你心裡也想試試,卻只能苦笑著說「再看看吧」。回家後打開求職網站瀏覽了一圈,最後還是關掉網頁,告訴自己「現在這份工作也還行」。

這種「想改變卻動彈不得」的感覺,你熟悉嗎?

最近讀到一段話,像一記當頭棒喝,讓我重新思考這種「被困住」的狀態。那段話說:「把路走寬,不要走窄了。」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我們多數人的盲點。

2.問題不在選擇本身,而在沒有選擇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被困住?仔細想想,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眼前的處境有多糟糕,而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其他可能性」。

就像站在一條死巷子裡,前面是牆,回頭又覺得不甘心。這種選項匱乏帶來的焦慮,遠比實際困境更讓人喘不過氣。

我以前總覺得,人生就是要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但現在我明白了,真正重要的不是選對或選錯,而是你到底有沒有選擇的餘地。

想像一下兩種情境:

第一種人手上只有 A、B 兩個工作機會,兩個都不太滿意,只能硬著頭皮選一個,每天擔心「會不會選錯」。

第二種人手上有 A、B、C、D 四個選擇,甚至還在觀望 E 選項。即使最後選了 A,他也知道如果不適合,隨時可以轉向其他選項。

你覺得誰會過得比較從容?答案顯而易見。

機會多,不只是降低風險,更是帶來心理上的自由。

當你知道自己隨時有退路,反而更能專注在當下,更敢於嘗試和冒險。

3.第一步:停止在爛選項中糾結,去找更好的

回想一下,你上次認真探索新機會是什麼時候?

很多人(包括過去的我)都是這樣的:覺得現在工作不滿意,就打開求職網站隨便看看,發現好像也沒什麼更好的機會,然後告訴自己「算了,至少現在還穩定」,繼續待在原地抱怨。

這就是典型的「在兩個爛選項中選一個比較不爛的」思維。

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思考:與其在「留下來繼續痛苦」和「辭職但不知道去哪」之間掙扎,為什麼不花時間去找第三個、第四個選項?

具體怎麼做?

  • 主動出擊:不要只在求職網站上等機會,而是透過朋友介紹、參加業界活動、加入專業社群,讓機會自己找上門
  • 保持開放:不要預設「我只能做這個」,去了解不同產業、不同職位的可能性,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技能其實很適合其他領域
  • 平時就要累積:不要等到想離職才開始找機會,而是隨時保持對外界的敏銳度,看到好機會就先聊聊,建立關係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他在原公司待得不開心,但沒有急著辭職,而是用了半年時間認識不同產業的人,參加讀書會和講座。半年後,他手上有三個不錯的 offer,最後從容地選了最適合自己的那個。

重點不是立刻跳槽,而是讓自己隨時有跳槽的能力和選擇。

4.第二步:讓自己成為被選擇的那個人

但光有機會還不夠,你還要有「選擇的能力」。

什麼意思?就是當你想要 A 工作時,對方很願意要你;當你改變主意想要 B 工作時,對方也歡迎你。這才叫真正的選擇自由。

這讓我想起去年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公司年會上,有兩位同事同時被挖角。第一位很慌張,因為他知道如果拒絕,可能很久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第二位卻很從容,因為這已經是他這個月收到的第三個 offer 了。

差別在哪?就在於你的「市場價值」。

提升選擇能力,說穿了就是讓自己值錢。

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掌握主動權。

怎麼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

  • 深化專業:在你的領域裡成為前 20% 的人,讓別人一想到這個專業就想到你
  • 建立口碑:透過分享、幫助他人、參與社群,讓業界知道你是誰,你能做什麼
  • 保持學習:市場一直在變,你的能力也要持續進化,不要讓自己過時

說得更白話一點:當你夠強的時候,你就不用再糾結「他們會不會要我」,而是你在選「我要不要去」。

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會讓你的整個職涯完全不一樣。

5.從今天開始,為自己多留一條路

讀完這些思考後,我問自己:我現在有幾條路可以走?

如果今天工作出了問題,我能在一個月內找到下一個機會嗎?如果想轉換跑道,我有沒有讓人願意給我機會的本事?

答案如果是否定的,那就代表我把路走窄了。

所以我開始做一些具體的改變:

這個月開始做的事:每週至少和一個不同領域的人聊天,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產業。不是為了立刻跳槽,而是拓展視野,知道外面還有什麼可能性。

這半年要培養的習慣:每個月至少學一個新技能或參加一場業界聚會。不要只待在舒適圈,要讓自己隨時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

長期要建立的目標: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建立個人品牌。可能是寫文章、做分享、參與社群,讓自己成為業界看得見的人。

這些事情不會馬上看到效果,但當你持續做個一年、兩年,你會發現自己面對職涯選擇時,心態完全不一樣了。

你不再是那個「不得不接受」的人,而是那個「可以選擇」的人。

6.最大的風險,是只剩一條路可走

以前我總覺得,職涯規劃就是要找到「那條正確的路」,然後死心塌地走下去。現在我才明白,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風險。

因為世界變化太快了,今天的好工作可能明天就不存在;今天的熱門技能可能後年就過時。如果你把所有籌碼都押在單一選項上,當環境改變時,你就只能被動承受。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緊抓著一個選擇不放,而是隨時擁有多種可能性。

就像那句話說的:「把路走寬,不要走窄了。」

不要讓自己困在只有 A 和 B 的選擇裡,要為自己創造 C、D、E 的可能。不要等到撞牆了才想轉彎,要在平時就為自己多鋪幾條路。

當你擁有更多選項,培養更強的能力,你就不用再害怕改變,不用再焦慮未來。因為你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你都有能力為自己找到下一個出路。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而這種自由,需要從今天開始準備。

7.給正在迷茫的你:三個立刻能做的事

也許你看到這裡會想:「道理我都懂,但具體該從哪裡開始?」

讓我給你三個這週就能開始的小行動:

第一列出你的「可能性清單」

拿出紙筆,寫下除了現在這份工作之外,你還能做什麼?不要自我設限,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可能是你大學主修的領域、之前做過的工作、一直想嘗試的方向,甚至是朋友說過「你很適合做這個」的建議。

寫完後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這份清單會成為你的心理支柱,提醒你「我還有選擇」。

第二主動聯繫一個「不同世界」的人

找一個跟你不同產業、不同職位的朋友或前同事,約個咖啡聊聊。不是要推銷自己或找工作,而是純粹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產業生態、遇到的挑戰。

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機會存在。而且很多時候,機會就是這樣在聊天中出現的。

第三為自己設定一個「技能成長目標」

不用很大,但要具體。比如「這個月讀完一本專業書籍」、「學會一個新的工具軟體」、「完成一個線上課程」。

重點不是立刻變成專家,而是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當你每個月都在成長,半年後回頭看,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

8.路是人走出來的

記得有句話說:「你永遠不知道機會什麼時候來,但你可以讓自己隨時準備好。」

把路走寬,不是要你變得多厲害,或一定要跳槽轉職。而是讓你在面對選擇時,能夠更從容、更自信,知道自己不是沒有退路,而是有很多條路可以走。

也許此刻的你正處在職涯的十字路口,猶豫該往左還是往右。但別忘了,你還可以往前開一條新的路,或者回頭再看看有沒有其他岔路。

路,從來都不是只有一條。

而你值得擁有選擇的自由。

從今天開始,為自己多留一條路吧。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做出這個決定的自己。

你準備好把路走寬了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M斜槓行銷魂|uuisme
513會員
90內容數
一位從行銷轉職到軟體專案經理的PM,人生走了一個大轉彎,現在在職場裡邊崩潰邊成長中。 這裡有我從轉職迷惘到穩住步伐的心路歷程、還有專案推進時那種「啊!有一點成就感耶」的小確幸。當然,也少不了下班後的吃喝玩樂、生活觀察,偶爾耍廢、偶爾思考,都是我。
2025/10/08
職場成功有四層邏輯:先打造市場價值和技能本事,再讓成果被看見並爭取升遷,接著經營真實人脈和做人技巧,最後把時間投資在對的選擇。30歲前最重要的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建立完整的能力體系和正確的職場思維
Thumbnail
2025/10/08
職場成功有四層邏輯:先打造市場價值和技能本事,再讓成果被看見並爭取升遷,接著經營真實人脈和做人技巧,最後把時間投資在對的選擇。30歲前最重要的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建立完整的能力體系和正確的職場思維
Thumbnail
2025/10/04
職場常見現象:新手PM被賦予產品開發重任,卻缺乏市場洞察、技術評估、商業判斷等核心能力。問題根源在於組織成長陣痛、主管認知誤區,以及新手過度依賴AI工具缺乏獨立思考。解法包括:建立mentor制度、設計漸進式任務、培養思考深度,以及完善的培訓機制,讓PM成長更扎實有效
Thumbnail
2025/10/04
職場常見現象:新手PM被賦予產品開發重任,卻缺乏市場洞察、技術評估、商業判斷等核心能力。問題根源在於組織成長陣痛、主管認知誤區,以及新手過度依賴AI工具缺乏獨立思考。解法包括:建立mentor制度、設計漸進式任務、培養思考深度,以及完善的培訓機制,讓PM成長更扎實有效
Thumbnail
2025/09/27
針對同一主題閱讀不同作者的書籍,從各種視角理解概念。雖然學習速度慢,但能獲得更全面的視角、更深的整合、更紮實的基礎。這種看似「笨」的方法,實際上能建立豐富的知識連結網絡,最終形成獨特而深刻的理解
Thumbnail
2025/09/27
針對同一主題閱讀不同作者的書籍,從各種視角理解概念。雖然學習速度慢,但能獲得更全面的視角、更深的整合、更紮實的基礎。這種看似「笨」的方法,實際上能建立豐富的知識連結網絡,最終形成獨特而深刻的理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人生總是不斷地在「取」跟「捨」。選擇轉職時,需要考慮不同的風險和承擔能力,並設定停損機制。誠實面對自己的選擇,才能夠「歡喜做,甘願受」。
Thumbnail
人生總是不斷地在「取」跟「捨」。選擇轉職時,需要考慮不同的風險和承擔能力,並設定停損機制。誠實面對自己的選擇,才能夠「歡喜做,甘願受」。
Thumbnail
每當我被腦內眾多既有信念驅使,有衝動想走回老路的時候,這會是我的指引。而當我在每個選擇的交叉口,都記得去選那個跟理想人生同方向的選項,就會一步步更靠近那個理想。這也是透過行動在跟宇宙說,我想要且值得的,是那個或任何更好的人生。 今天肯定句: #我選擇符合人生價值的工作
Thumbnail
每當我被腦內眾多既有信念驅使,有衝動想走回老路的時候,這會是我的指引。而當我在每個選擇的交叉口,都記得去選那個跟理想人生同方向的選項,就會一步步更靠近那個理想。這也是透過行動在跟宇宙說,我想要且值得的,是那個或任何更好的人生。 今天肯定句: #我選擇符合人生價值的工作
Thumbnail
選擇離職,進入自由工作的世界,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自由工作者的生活看似浪漫,實則需要更強的自律和計劃能力。從單一收入到多元收入,從固定模式到自由靈活,這一切都需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迎接挑戰和機會。
Thumbnail
選擇離職,進入自由工作的世界,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自由工作者的生活看似浪漫,實則需要更強的自律和計劃能力。從單一收入到多元收入,從固定模式到自由靈活,這一切都需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迎接挑戰和機會。
Thumbnail
一個人走在職涯路上,若遇到困難或迷惘時,有人願意傾聽陪伴,適時引導思考,釐清問題、現況分析、擬定目標及行動方案,相信你會走得更順遂!一直以來,許多朋友找我諮詢的職涯議題,歸納常見三大類型:
Thumbnail
一個人走在職涯路上,若遇到困難或迷惘時,有人願意傾聽陪伴,適時引導思考,釐清問題、現況分析、擬定目標及行動方案,相信你會走得更順遂!一直以來,許多朋友找我諮詢的職涯議題,歸納常見三大類型:
Thumbnail
當面臨職涯抉擇時,我們常常會感到猶豫和困惑。這篇文章將會探討在轉換工作時的取捨和機會成本,同時提醒讀者要知道自己的目的,並享受在每一段職涯裡的成長。
Thumbnail
當面臨職涯抉擇時,我們常常會感到猶豫和困惑。這篇文章將會探討在轉換工作時的取捨和機會成本,同時提醒讀者要知道自己的目的,並享受在每一段職涯裡的成長。
Thumbnail
大部分的職涯選擇之所以困難, 往往是因為背後考量的不只是職涯發展, 還同時綑綁了對生活其他層面的期望, 綁進來的因素越多, 就越難做決定。 當手邊有不同的選擇要做決定時, 我喜歡用「以終為始」的概念來啟動整個決策流程, 先想清楚最後想抵達的是怎麼樣的地方, 再回推路徑, 具體的作法可以分成3個步驟
Thumbnail
大部分的職涯選擇之所以困難, 往往是因為背後考量的不只是職涯發展, 還同時綑綁了對生活其他層面的期望, 綁進來的因素越多, 就越難做決定。 當手邊有不同的選擇要做決定時, 我喜歡用「以終為始」的概念來啟動整個決策流程, 先想清楚最後想抵達的是怎麼樣的地方, 再回推路徑, 具體的作法可以分成3個步驟
Thumbnail
我希望自己能少一些迷惘、少一些妥協、少一些我不喜歡的人事物 回到我可能在這段時間體悟、增加、期待能在未來生活中有所不同的選擇 在離職前,無論是自己或是被網路媒體投放各種應該往自己想要的走去的各式資訊,從中比較像是借用那些想法,希望能夠移植到自己身上。當然自己在此時此刻,所握著幾乎都是淡淡的理論、淡淡
Thumbnail
我希望自己能少一些迷惘、少一些妥協、少一些我不喜歡的人事物 回到我可能在這段時間體悟、增加、期待能在未來生活中有所不同的選擇 在離職前,無論是自己或是被網路媒體投放各種應該往自己想要的走去的各式資訊,從中比較像是借用那些想法,希望能夠移植到自己身上。當然自己在此時此刻,所握著幾乎都是淡淡的理論、淡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