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是否也曾這樣困住自己
凌晨兩點,你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明天又要面對那個讓你窒息的工作環境,但辭職信寫了又刪,刪了又寫。不是不想走,而是不知道能走去哪裡。
週末與朋友聚會,聽到同學在新公司發展得很好,你心裡也想試試,卻只能苦笑著說「再看看吧」。回家後打開求職網站瀏覽了一圈,最後還是關掉網頁,告訴自己「現在這份工作也還行」。
這種「想改變卻動彈不得」的感覺,你熟悉嗎?最近讀到一段話,像一記當頭棒喝,讓我重新思考這種「被困住」的狀態。那段話說:「把路走寬,不要走窄了。」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我們多數人的盲點。
2.問題不在選擇本身,而在沒有選擇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被困住?仔細想想,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眼前的處境有多糟糕,而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其他可能性」。
就像站在一條死巷子裡,前面是牆,回頭又覺得不甘心。這種選項匱乏帶來的焦慮,遠比實際困境更讓人喘不過氣。
我以前總覺得,人生就是要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但現在我明白了,真正重要的不是選對或選錯,而是你到底有沒有選擇的餘地。
想像一下兩種情境:
第一種人手上只有 A、B 兩個工作機會,兩個都不太滿意,只能硬著頭皮選一個,每天擔心「會不會選錯」。
第二種人手上有 A、B、C、D 四個選擇,甚至還在觀望 E 選項。即使最後選了 A,他也知道如果不適合,隨時可以轉向其他選項。
你覺得誰會過得比較從容?答案顯而易見。
機會多,不只是降低風險,更是帶來心理上的自由。
當你知道自己隨時有退路,反而更能專注在當下,更敢於嘗試和冒險。
3.第一步:停止在爛選項中糾結,去找更好的
回想一下,你上次認真探索新機會是什麼時候?
很多人(包括過去的我)都是這樣的:覺得現在工作不滿意,就打開求職網站隨便看看,發現好像也沒什麼更好的機會,然後告訴自己「算了,至少現在還穩定」,繼續待在原地抱怨。
這就是典型的「在兩個爛選項中選一個比較不爛的」思維。
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思考:與其在「留下來繼續痛苦」和「辭職但不知道去哪」之間掙扎,為什麼不花時間去找第三個、第四個選項?
具體怎麼做?
- 主動出擊:不要只在求職網站上等機會,而是透過朋友介紹、參加業界活動、加入專業社群,讓機會自己找上門
- 保持開放:不要預設「我只能做這個」,去了解不同產業、不同職位的可能性,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技能其實很適合其他領域
- 平時就要累積:不要等到想離職才開始找機會,而是隨時保持對外界的敏銳度,看到好機會就先聊聊,建立關係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他在原公司待得不開心,但沒有急著辭職,而是用了半年時間認識不同產業的人,參加讀書會和講座。半年後,他手上有三個不錯的 offer,最後從容地選了最適合自己的那個。
重點不是立刻跳槽,而是讓自己隨時有跳槽的能力和選擇。
4.第二步:讓自己成為被選擇的那個人
但光有機會還不夠,你還要有「選擇的能力」。
什麼意思?就是當你想要 A 工作時,對方很願意要你;當你改變主意想要 B 工作時,對方也歡迎你。這才叫真正的選擇自由。
這讓我想起去年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公司年會上,有兩位同事同時被挖角。第一位很慌張,因為他知道如果拒絕,可能很久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第二位卻很從容,因為這已經是他這個月收到的第三個 offer 了。
差別在哪?就在於你的「市場價值」。
提升選擇能力,說穿了就是讓自己值錢。
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掌握主動權。
怎麼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
- 深化專業:在你的領域裡成為前 20% 的人,讓別人一想到這個專業就想到你
- 建立口碑:透過分享、幫助他人、參與社群,讓業界知道你是誰,你能做什麼
- 保持學習:市場一直在變,你的能力也要持續進化,不要讓自己過時
說得更白話一點:當你夠強的時候,你就不用再糾結「他們會不會要我」,而是你在選「我要不要去」。
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會讓你的整個職涯完全不一樣。
5.從今天開始,為自己多留一條路
讀完這些思考後,我問自己:我現在有幾條路可以走?
如果今天工作出了問題,我能在一個月內找到下一個機會嗎?如果想轉換跑道,我有沒有讓人願意給我機會的本事?
答案如果是否定的,那就代表我把路走窄了。
所以我開始做一些具體的改變:
這個月開始做的事:每週至少和一個不同領域的人聊天,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產業。不是為了立刻跳槽,而是拓展視野,知道外面還有什麼可能性。
這半年要培養的習慣:每個月至少學一個新技能或參加一場業界聚會。不要只待在舒適圈,要讓自己隨時保持對市場的敏感度。
長期要建立的目標: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建立個人品牌。可能是寫文章、做分享、參與社群,讓自己成為業界看得見的人。
這些事情不會馬上看到效果,但當你持續做個一年、兩年,你會發現自己面對職涯選擇時,心態完全不一樣了。
你不再是那個「不得不接受」的人,而是那個「可以選擇」的人。
6.最大的風險,是只剩一條路可走
以前我總覺得,職涯規劃就是要找到「那條正確的路」,然後死心塌地走下去。現在我才明白,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風險。
因為世界變化太快了,今天的好工作可能明天就不存在;今天的熱門技能可能後年就過時。如果你把所有籌碼都押在單一選項上,當環境改變時,你就只能被動承受。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緊抓著一個選擇不放,而是隨時擁有多種可能性。
就像那句話說的:「把路走寬,不要走窄了。」
不要讓自己困在只有 A 和 B 的選擇裡,要為自己創造 C、D、E 的可能。不要等到撞牆了才想轉彎,要在平時就為自己多鋪幾條路。
當你擁有更多選項,培養更強的能力,你就不用再害怕改變,不用再焦慮未來。因為你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你都有能力為自己找到下一個出路。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而這種自由,需要從今天開始準備。
7.給正在迷茫的你:三個立刻能做的事
也許你看到這裡會想:「道理我都懂,但具體該從哪裡開始?」
讓我給你三個這週就能開始的小行動:
第一列出你的「可能性清單」
拿出紙筆,寫下除了現在這份工作之外,你還能做什麼?不要自我設限,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可能是你大學主修的領域、之前做過的工作、一直想嘗試的方向,甚至是朋友說過「你很適合做這個」的建議。
寫完後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走。這份清單會成為你的心理支柱,提醒你「我還有選擇」。
第二主動聯繫一個「不同世界」的人
找一個跟你不同產業、不同職位的朋友或前同事,約個咖啡聊聊。不是要推銷自己或找工作,而是純粹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產業生態、遇到的挑戰。
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你不知道的機會存在。而且很多時候,機會就是這樣在聊天中出現的。
第三為自己設定一個「技能成長目標」
不用很大,但要具體。比如「這個月讀完一本專業書籍」、「學會一個新的工具軟體」、「完成一個線上課程」。
重點不是立刻變成專家,而是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當你每個月都在成長,半年後回頭看,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
8.路是人走出來的
記得有句話說:「你永遠不知道機會什麼時候來,但你可以讓自己隨時準備好。」
把路走寬,不是要你變得多厲害,或一定要跳槽轉職。而是讓你在面對選擇時,能夠更從容、更自信,知道自己不是沒有退路,而是有很多條路可以走。
也許此刻的你正處在職涯的十字路口,猶豫該往左還是往右。但別忘了,你還可以往前開一條新的路,或者回頭再看看有沒有其他岔路。
路,從來都不是只有一條。
而你值得擁有選擇的自由。
從今天開始,為自己多留一條路吧。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做出這個決定的自己。
你準備好把路走寬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