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的 美的歷程 – 第一龍飛鳳舞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以哲學與美學的雙重視角,追溯中國藝術與美感意識的源頭。他從「遠古圖騰」與「原始歌舞」談起,最終歸結於「有意味的形式」的誕生,揭示了中國藝術精神的起點。不僅是對古代美的考古,更是一場關於「人如何開始審美」的思想探索。

一、遠古圖騰──自然與生命的敬畏之美

作者認為,中國美的萌芽,始於圖騰崇拜。遠古人類面對天地萬物,既恐懼又崇敬,他們將這種原始情感具象化於圖騰之中。龍、鳳、虎、蛇等形象,不僅是動物的再現,更是人類精神的寄託。圖騰之美,在於它結合了自然的形象人類的心靈象徵——這是一種「情感與象徵合一」的原初美。這種美的特質奠定了中國藝術的基調——含蓄、象徵、整體、融合。龍不僅是動物,更是天地生機的象徵;鳳不僅是鳥,更是和諧與高貴的化身。圖騰藝術因此成為了「自然崇拜轉化為美感表現」的第一步。

二、原始歌舞──情感與節奏的集體美

在人類早期的祭祀、慶典與農事活動中,歌與舞成為人們表達情感與凝聚群體的方式。這裡的美,不是孤立的藝術,而是一種「集體情感的節奏化表現」,歌舞中包含著最初的「節奏」與「形式感」,它讓人們在律動中產生共鳴,從而誕生出「審美的愉悅」。原始的舞蹈、擊鼓、呼喊,雖然粗糙,卻充滿生命力——那是一種未經雕琢的真美。這是「美感意識的第一次覺醒」,因為人類在其中第一次體驗到「做」與「看」的雙重快樂——既在行動中表達情感,又在形式中感受美。

三、「有意味的形式」──美的自覺

以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的名言「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為理論核心,指出美的本質在於「形式與情感的統一」。當原始的圖騰與歌舞逐漸發展成有組織、有節奏、有意象的藝術形式時,美才真正誕生。在這個過程中,「形式」不再只是外表的形狀,而是蘊含「情感、信仰、思想」的符號。也就是說,美並非單純的裝飾,而是一種「情感被形式化」的力量。這正是中國藝術精神的起點:不重模仿外形,而重內在意蘊。從龍鳳的象徵,到舞蹈的節奏,再到後來書法、山水畫的意境,皆是一脈相承的「形式之美」。

心得

美,不是天賦的產物,而是人類在理解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學會用形式表達情感的結果。從圖騰的神祕,到歌舞的集體情感,再到形式的自覺,美的歷程正是人類精神從混沌走向清明的歷程。理解「美」不僅是一種視覺的享受,更是一種存在的方式。當人類開始在自然中尋找秩序、在節奏中尋找和諧時,美就誕生了。真正的藝術,不在技巧的炫目,而在能否讓形式承載情感、讓作品喚起心靈的共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lycen的沙龍
51會員
230內容數
2017年 10 月習篆書 2024年 10 月習國畫及楷書以及隸書 2025年 3 月習智永行楷
Allyc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1/02
書中關於筆法、臨摹、創作與心法的核心思想,闡述他對「書法不傳之祕」的深層理解與人生體悟。書法真正的祕訣,不在口傳筆授,而在自悟與心領。 此輯的篇章層層推進,從筆法到眼力,從臨摹到創作,再從技巧到心境,揭示了書法學習的本質——外師形,內得心。 一、書法的不傳之祕──心法勝於筆法 侯先生一開篇即說
2025/11/02
書中關於筆法、臨摹、創作與心法的核心思想,闡述他對「書法不傳之祕」的深層理解與人生體悟。書法真正的祕訣,不在口傳筆授,而在自悟與心領。 此輯的篇章層層推進,從筆法到眼力,從臨摹到創作,再從技巧到心境,揭示了書法學習的本質——外師形,內得心。 一、書法的不傳之祕──心法勝於筆法 侯先生一開篇即說
2025/11/02
梁代: 以沈約、蕭子雲為代表,書風清麗雅馴,重筆法與文氣結合。草書在此時期仍守「晉風」,尚含章法秩序。 1.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人,梁代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 ·源流考證:早年從王僧虔學書,兼取法鍾繇、王羲之之體。書風以清勁見長,尤精行草。 在《宣和書譜》中,被視為「以
2025/11/02
梁代: 以沈約、蕭子雲為代表,書風清麗雅馴,重筆法與文氣結合。草書在此時期仍守「晉風」,尚含章法秩序。 1.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人,梁代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 ·源流考證:早年從王僧虔學書,兼取法鍾繇、王羲之之體。書風以清勁見長,尤精行草。 在《宣和書譜》中,被視為「以
2025/10/30
融合書中「書法三問」「師徒之道」「人生三境界」「書法的美麗與哀愁」等核心思想,探討書法與人生、師承、創作之間的深層關係。從問學、師承到人生觀,全面展現他對書法精神的深刻體悟。書中不僅談筆墨,更談人心;不僅論技巧,更論品格。侯先生以自身的修行經驗,提醒後學:學書之道,實為修身之道。 一、書法三問──
2025/10/30
融合書中「書法三問」「師徒之道」「人生三境界」「書法的美麗與哀愁」等核心思想,探討書法與人生、師承、創作之間的深層關係。從問學、師承到人生觀,全面展現他對書法精神的深刻體悟。書中不僅談筆墨,更談人心;不僅論技巧,更論品格。侯先生以自身的修行經驗,提醒後學:學書之道,實為修身之道。 一、書法三問──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以戲劇與戲曲的差異、戲曲的源起,以及戲曲的根基三個方向為重心。
Thumbnail
以戲劇與戲曲的差異、戲曲的源起,以及戲曲的根基三個方向為重心。
Thumbnail
美麗的goddess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時常會去讀不同國家的歷史,像是中國歷史、歐洲歷史,你如果要說為什麼呢?因為在不同的時代下,有太多很酷的改革,服裝也不例外。 當然我很愛美的東西,不利外會去欣賞當代的畫作,或者雕像等藝術品找靈感,但我唯獨最愛的就是看神女像,像是敦煌飛天,或者
Thumbnail
美麗的goddess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時常會去讀不同國家的歷史,像是中國歷史、歐洲歷史,你如果要說為什麼呢?因為在不同的時代下,有太多很酷的改革,服裝也不例外。 當然我很愛美的東西,不利外會去欣賞當代的畫作,或者雕像等藝術品找靈感,但我唯獨最愛的就是看神女像,像是敦煌飛天,或者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現任成大考古所、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的劉益昌老師認為:「台灣是只有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而沒有文化資產哲學的國家,到底要保存哪些文化資產,除了法律之外,我們有什麼方向?」筆者心裡的第一個OS是,文化資產哲學?哲學界早就在談了(語言、藝術、宗教、勞動等文化哲學、詮釋學等),中研院也有中國文
Thumbnail
古代的音樂品味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跨越時代的藝術精神的體現, 你願意一同探索這段引人入勝的音樂之旅嗎? 大家好,我是菜菜🙋🏻‍♀️ 很高興能夠以分享《樂器的起源》當作第一篇文章,雖然古代音樂距離我們現在相隔千年,但透過音樂,我們就像是穿越時光的冒險者,將聆聽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聲音,
Thumbnail
古代的音樂品味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跨越時代的藝術精神的體現, 你願意一同探索這段引人入勝的音樂之旅嗎? 大家好,我是菜菜🙋🏻‍♀️ 很高興能夠以分享《樂器的起源》當作第一篇文章,雖然古代音樂距離我們現在相隔千年,但透過音樂,我們就像是穿越時光的冒險者,將聆聽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聲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