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報導於:2018-02-13
編採:謝增 責任編輯:鄭詠心
走進雜學校智館,有一個沒有使用文字宣傳板,也沒有任何桌椅,而是搭建了一個遊戲場景的展位。好奇的民眾放下包包,進入遊戲場域內體驗「謎之音」,體驗的人需要聽出音樂中音階的變化,並且以傳球接力的方式完成。這些道具看似簡單,卻同時考驗平衡、音樂和團隊能力。在有限的空間內,發揮無限的創意,這就是一直提倡用創意打破常規的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
耕耘15年的100%台灣原創創意比賽
早在2002年響應教育部「創造力白皮書計劃」,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應運而生。參加競賽的主要群體為高中職學生,從一開始的定向邀請一直到現在開放自由報名,最近一次的報名人數就超過了9000人,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在高中職學生群體中已經有不少知名度。
但對於許多已經離開學校體制的人相對陌生,這也是智慧鐵人創意競賽之所以來雜學校參展的原因,智慧鐵人創意家劉格非教授表示:「我們之前就知道雜學校,每年雜學校展覽吸引很多關注教育的教師、家長和社會人士參加,今年我們想藉由雜學校這個極具影響力的創新教育平台,把智慧鐵人創意競賽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讓身邊的人彼此分享,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比賽,就能有更多的同學來參加比賽」。
就算有再強的創意和體力,也要懂得團隊合作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特別的地方,就是所有考題都源自於高中教材,這也是這樣比賽的初衷之一,將高中課本的知識活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競賽最初是由老師出題後組織大學生來測驗,後來也一併開放給大學生成為出題老師,增加題目貼近參與競賽者年齡的概念與想法。每一個題目都歷經半年以上的不斷修改、測試,直到符合題目符合多元、團隊與創意的要求,難度適中並趣味十足。
參賽者需組織四至六人的團隊,越多不同領域越能夠發揮各自不同的優勢,必須在72小時之內,設計並製作一個符合題目主軸的創意作品,這不僅是對腦力的挑戰,同時也是對體力的考驗。
當問到劉教授往年勝出的團隊最大的共通點是什麼,教授認為團隊中能夠處裡摩擦並溝通協調的隊伍往往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表示實現目標相互理解、協調後一起前進的重要性。
比競賽更重要的是啟發、探索與學習
劉教授也分享了一段令他印象深刻的事件,由於每年比賽結束之後,常有家長寫信來表示感謝,其中一位家長來信提到自己的孩子一直認為在學校學習一點用都沒有,非常抗拒去學校上課,可是當同學他拉著參加完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後,發現平時課本學到的東西並不是一無是處,讓他重新找到了學習的熱情,對學習的抗拒已不復存在。劉教授認為作為教師,讓最不願意接受教育的同學重捨學習意願,便是一種成功。
最後,劉教授希望智慧鐵人創意競賽的比賽形式能夠被更多的學校引進,不只是在高中職,大學可以也舉辦,希望可以成為一個常態姓比賽,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競賽帶來的改變,更有可能真正推動創造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