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的諮商信念是:心理師提供一個真誠、溫暖、非指導性的溝通環境(諮商關係),當個案感受這些條件,天生潛能會被引發而有所領悟及成長。他的治療法稱「個人中心治療(Person-Centered Therapy)」,很強調自我療癒。
理想狀態是如此,但若心理師已經提供了,可是案主毫無反應呢?
那就只能「等待」,而且「不要做多餘的事」。
這樣的等待其實常常發生,不僅是在諮商當中,也發生在諮商最初。
連第一次都不來的學生,他憂慮、煩躁到晚上睡不著、自殘又撞牆,他逃脫不了被同學另眼看待、接受不了自己風光不再、反抗師長制式的關心而拒絕諮商;或已經諮商很久,關係也算穩定的社會人士,還是陷入被拒絕的想像害怕裡,逃避真誠對話,以退縮、憤怒、無感取代該有的感覺,將該擔的責任全數丟回給心理師。
卡住!而且很消耗關係能量。此刻多餘的事是,用力企圖使改變發生,如強拉學生來諮商、硬是要社會人士面對責任。
我們很喜歡說「天時、地利、人和」,地利是好的晤談空間,人和是諮商關係。地利跟人和心理師可以努力,但「天時」只能等待,做了也是多餘。
在不能做的此刻,我常想像心理師是農夫,案主是種子。
我做好農夫的事,調整有適當光線及溫度的地方,將種子埋在合宜的土裡,給予不多也不少的水。接下來只能等,不能再做什麼了。好吧,或許持續再澆一點水。
時候到了生命就會發芽。「天時」是案主累積對善意的相信,或是不得不面對的危機,因此讓生命力啟動。我並不能確知種子在土裡經歷什麼、發生什麼,我會感到焦慮,但也只能等,不能翻土去掘,不能試探看發芽了沒。揠苗助長的後果,種子不是死亡就是不再具種子的潛能。我只能相信,而相信是有憑據的,是關係裡曾有的真誠、互動與關係。
「天時」需要時間與生活事件,或許我們能做的,是讓案主維持待在土裡的意願,有的案主也不願等待自己,我們得想辦法讓他也相信自己。
套一句案主給我的話:「雖然需要幫助,但是得先幫助自己,讓自己去找你,你才能幫助,對吧?」對,我會把門開著,且說清楚來的規則與我可以做的,等著天時、地利、人和合併啟動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