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社會觀察日記。
如何判斷一個人大概的樣貌?
通常可以從旁邊的朋友圈略知一二。
在臉書上不難發現有些KOL喜歡用引發情緒的字眼,俗稱『引戰文』,而周遭的朋友則酸言酸語的回覆,整個臉書貼文看起來就像巨大的煉毒廠,充滿了負面能量。
網路時代,會毫不掩飾的將人醜陋的一面顯示出來。
有時逛到PTT八卦版,標題很聳動的文章,我都會好奇點進去是怎麼一回事,有時點擊進去根本也是一件很小的事,而嗜血的記者斷章取義,過度放大做文章。
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這種形式報導才能帶入流量。
究竟真相是什麼,也不太重要,反正有較高的點擊率。(這也是內容農場的生存之道)
前一陣子F書員工出來揭秘內部不任同的政策:
舉例,如果你貼文表情符號給怒,會給予比讚的貼文更高的觸及率。
如果你的影響力夠,可以增加散播率,你會被加入一個白名單,從此不需要言論審查。
這是不是跟社會良善背道而馳?
人類天性就是愛看八卦爭辯是非的事物。
說人本性是嗜血的動物也不為過,尤其是負面的事物比起良善的事物更能吸引注意力。
透過八卦,似乎建立了一種社會規範,你可得知怎麼做是不好的,竟而避開危險或容易落人口實之行為。
達爾文演化論之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有競爭心才是物種演化的動力。
在某些論壇留言到處可見「刻意引起戰意」的意圖份子。
我曾揣測他們的心理追求的是什麼?
或許是人性潛在的競爭心,利用觀點建立一個牢固的社交同溫圈,鞏固勢力。
或許是想藉由負面批評的言論,增進自己的關注度。
或許是對某些觀點過度不滿,藉此表達意見,來博取認同感,鞏固社會連結。
總而言之,爭論文引戰文更容易傳播。
根據傳播主的觀點或立場,講出部分有利的事實,並透過擷取操弄的手法,而真正的真相及查證,則終將不是觀看者的興趣。
《真相製造》作者致昕詢問德國AFD的副主席默爾騰,為什麼政策滿口都只有移民,而不提歐元和理想的經濟主義?
默爾騰回答:
「 你有讀書、我有讀書,我們知道貨幣制度是怎麼回事,但要讓一般人聽得懂歐盟的問題,需要更多時間……移民(議題)簡單多了,
你就說現在『這樣不行,而且還有更多、更多、更多非法移民正湧向德國』。而且人們在路上看得見,每天在市區就看得到,
『我的國家怎麼了?』他們心裡會有這個疑問,你可以感覺到、看得到,但你看不見貨幣的問題,這就是關鍵。」
講述部分事實,選擇挑起情緒意圖的話語,這就是政治,一不留意就容易被情緒影響思考。
因此在議題觀點下,我會觀看討論著下面正反方意見的留言,來判斷哪個論點是比較能說服我。
不談是非對錯,是因爲人會有不同的立場,從不同角度上,就會有不同的觀點,加上不是每件事是非黑即白,因此不妄加評論,不過度揣測。
思考
觀察
反覆辯證
這是不被引戰文牽著思緒走的解
下週末公投,突然想講些跟思考議題有關的事,雖然跟藝術沒有直接相關,但身為一個享有民主自由的公民,更需要好好思考四個同意與不同意。每個人的一票都是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 小聊 】:週末看了電影「今晚來點史密斯」,透過造次的引進可以認識過去風靡樂團的音樂,以及當時年輕人的徬徨不安的時代。
喜歡主角與電台DJ的對話,有種彼此理解的感覺。
年輕人說:「 史密斯的音樂描述了社會現實,其他都太理想。」
DJ大叔:「在音樂裡的世界是理想,在現實才是痛苦的,所以才要有音樂。」
為什麼你想聽音樂呢? 對於你的人生,音樂又能幫你訴說著什麼?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會長 的出沒地點
藝文創作生存實屬不易,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專題或是FB及IG,或是表達你的喜歡,也都是讓我能持續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