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高三時,補習班總會安排成績優秀的學長姐回來分享讀書心得與方法。每次聽完時都會有一種「哇嗚!原來還可以這樣」的感覺。也不知道曾經下過多少次的決心,要像台上的風光人物一樣,擁有一樣好的考試表現。
隨著一張張考卷、作業如雪片般飛來,大考在即的我被時間逼得喘不過氣,先前學過的讀書方法彷彿如一縷青煙,消失在我的世界裡。我總是有一股執著,認為照著自己的方式學習,一定不會錯的!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認為,我需要徹頭徹尾的改變。
那些重要的抉擇裡,內心中的掙扎
有了高三升學的經驗,我開始重新看待「改變」這回事。以致於大學生涯的幾次重要時刻,都讓我出現了不少的內心糾結。
其中一次,是在大二那年擔任藝術季總召的經驗中。旁人看似風風光光的策展,自己內心卻是風風雨雨的。
那年,不僅活動虧損,還導致內部成員鬧得不甚愉快。內疚的我,當時有兩個選擇:
- 花錢消災處理好當屆即可,學弟妹自會找到出路
- 不只要弭平財務缺口,還要把傳承責任扛下來
老實說,這對當時的我來說還真是困難。因為到了大三,藥學系學生應當要全力準備國考,很難再花大把心力投入社團活動中。但一方面又覺得,身為領導者,不僅要處理好當屆的危機,更要讓下屆不再發生這樣的慘案。
後來,很幸運地以策展公司的名義參與了教育部的創業競賽,獲得一筆可觀的經費作為下屆的策展資金。
改變能帶來成長,但卻也伴隨著一定的痛苦
藝術季的故事中,結果論來看,改變的確讓我有所成長也獲得美好成果。但關鍵在於,我們在做出「是否改變」的抉擇時,根本就無法描繪出理想的未來。
簡單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減肥後,身材一定更加曼妙,但卻經常想了感動,卻沒有行動的根本原因。
於是我們就進入了日復一日的矛盾之中,我們既是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如:體態精實),一方面又因為理想太遙遠而未展開第一步。
看向世界:「變」才是唯一的真理
你在大一所學的知識,很可能到畢業典禮那天就已不合時宜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現今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週期已經來到每2-3年一次。
而從大歷史的脈絡中,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時,人們開始建立組織並且訂定勞動契約,開啟了團隊協作及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
再到互聯網社群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獨立完成工作,因此漸漸地又能走向個體產出並且快速交流的協作關係。
因此,過去有句話說「以不變應萬變」或許已不再適用,心態上我們面臨變動,或許還能以處變不驚的姿態應對,但在策略上,我則相信要能「以改變應萬變」。
首先,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對世界謙卑,接納世界無時無刻都在變的事實。
望向內心:期待不同,成了我們的日常
拜社群媒體便利之賜,我們無時無刻都能更新身旁好友的近況與發展。每每看到了誰誰誰又獲得升遷、某某某又得到什麼機會,心裡總是不禁感慨:「真希望那是我!」
你看,其實你一直都在期待改變。
只是每當期待發生,而後缺乏行動,最後期待落空,這樣的循環事實上也一再重演。
所以,究竟我們為何每天期待日子有些不同,卻總在聽過很多大道理後,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嗎?
說到底,就是一場「自我實現」與「角色認同」的拉鋸戰
這邊要請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火力支援,但是
人之所以不想改變,就像帆船的船身中的「安全感」、「與人連結」、「自尊心」需要被穩定著,而改變往往是追求船帆上的「探索」、「愛」、「人生目標」。
因此,我認為船身影響了「角色認同」,船帆則決定「自我實現」
- 角色認同:需要有安全的住所、收入、擁有歸屬感的社群
- 自我實現:建構在想探索的事物、想追求的人生目的
因此,我們往往需要透過搭建好船身,找到自己的角色認同,才放膽地去拉起船帆,追求自己真正想要且重要的事物。
而這也就是為何我們每天期待改變,卻又遲遲沒有行動的本質原因了。
總歸活著這一回
這是近期演講中,我很喜歡分享的概念,有的時候人們並不是缺乏勇氣,而是遺忘了自己還值得擁有不同的選擇。
或許人生是一場被迫出演的劇作,但一幕幕之間要如何呈現情緒、走位、角色關係、情節走向,完全由我們自己來掌控。
或多或少,我們都要相信,能做人生的導演。
因此,改變或不改變,或許也不是真正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如何為自己的劇情走向做出選擇,是否有傾聽自己內在的心聲?找到自己真正嚮往的舞台?
還是任由他人做了你人生的編劇?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一個❤️, 也歡迎你到我的FB粉專「
利他能の人生調劑所」逛逛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