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自個人生活習慣、親職教養,大至國家政策、法令規範,都牽涉到「如何導正不良習慣與行為模式」這個議題。採取強制與懲罰手段、甚或「治亂世用重典」,固然有其效果與必要性,適得其反卻也並不少見。究竟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處理策略?一月中這篇最新研究結果,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考方向。
研究來自日內瓦大學(Université de Genève)心理學院團隊,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官方學術周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Impact factor高達11.205,在科學期刊引用排名中更是高居第二位。
特別的是,本研究並非「原創性」研究,而是針對「推力」(nudge,也有人稱之為「助推」)這個概念進行研究分析。
這就得先談到2008年出版的《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一書(中文版書名為「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2009年出版),作者是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所教授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也是美國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研究員。
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嶄新的概念:人類的決定、選擇並非僅僅出自理性與邏輯,而是常會受到情緒、記憶、他人觀感、外在環境所影響。因此,想要透過強迫、限制、處罰來改變人們的習慣與行為模式(理智上因為擔心受罰而改變不良行為),效果往往不會太理想。作者因此提出「推力」的概念,藉由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s)中改變「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的策略,間接誘導人們調整習慣與行為模式。
聽起來或許有些抽象,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卻早已被廣泛運用,比如:
- 超市中放置於「眼光直視」位置附近的產品,銷售率遠高於放置太高或太低的其他同類產品。
- 列在菜單較上方、較顯眼處的料理,客人點餐的頻率越高。
- 調整商標的底色或配色,就能顯著改變消費者對企業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