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已於2022/1/17發表於作者臉書
學習歷程是所有新課綱政策中最讓老師、學生、家長不省心的一個。就我淺薄的觀察,過去以往的教學邏輯或學習邏輯都建立在成果驗收上,從國小到高中,唯一的檢驗成果的方式就是考試。學習的積累只剩下測驗成績單(被量化的數字),現在政策一改跟孩子們說,現在我們不只重視成績(結果),也要看你們學習的歷程(過程)。
不管是哪一種程度的孩子們都一樣傻眼,成績好的學生質疑:「我們優異的成績」從幾乎是「唯一」的標準變成「之一」,這樣對我們並不公平。畢竟把過程按照步驟展現出來是一樣花時間又沒有成就感的事情,對心智上活在舊課綱世界的人們來說,沒有顯赫的功績也許就不值得寫入歷程(跟紀念碑的概念一樣),紀念碑如果沒有羅馬石柱或整塊花崗岩雕刻就不夠雄偉壯麗(所以歷程呈現務必華美)(請專人撰稿美編這很合理)。
課綱設計委員推出了了一項新政策,當他拿給我們看時,一位對舊課綱十分熟悉的同學說:
「啊,好像備審資料似的。」
「我看倒有點像專案管理。」我說。
「真像一份得獎紀錄。」一位外號叫「學霸」的同學緊接著說。
我們不禁哄堂大笑,同樣的一件學習歷程,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感覺。那位教授連忙把學習歷程用紙包好,他覺得歷程就是歷程,不是備審資料,也不是專案,更不是得獎記錄(或感言)。
就我與它纏鬥五學期,我想想我應該有資格說些什麼,畢竟第一屆五天後就要上戰場了。
我覺得它
就是專案管理啦
我們的學生從小就是被管理的專家,他們哪懂什麼專案管理。小時候被家長管,長大被導師跟安親班老師管,他們只管執行別人規劃好的專案,他們若真的弄出個專案來,別人還會指指點點說三道四……說你這專案不像話不會成功,學生還要不要活。(以下省略學生心裡陰影)
專案管理首先要先選定一個目標,並開始專案計畫。其實只要分成三步驟就可以搞定:目標、規劃、執行,把這些過程整理起來並輸出就是學習歷程。說起來簡單,但每一個都很難,身為一個專業的被管理者,他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管理自己時間的技術?
我能夠從小學會這件事情,是因為我爸媽忙於生計沒空管我,我才有機會學會自我管理,可是這些孩子從小被安排好要去哪裡上課加強什麼,他們就是別人的18年養成專案,哪有辦法再有心力與能力學習自我管理。要學習自我管理,首先要有屬於自我的任何東西,包含最珍貴的時間與犯錯的機會……
新課綱的學習歷程要能落實,孩子們要能做出屬於自我的學習歷程,而不是淪為高級的被管理者,去負責執行別人期望的學習歷程,政府一定要從國小做起,並且也要把親職教育納入新課綱,讓家長意識這是一個多元價值的世代,而孩子的自主性會讓他們走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不是贏別人那條……),而且在成績上贏別人只能贏到孩子們還在學的時候喔,沒有辦法贏一輩子喔。如果想讓孩子開心地享受這個難得的人生,務必拔除「贏別人才快樂」、「贏別人才成功」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