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戲雪
一、前言:我們有哪些社會派犯罪推理?
隨著近年來台灣推理的多元化與在地化,以社會議題為題材的犯罪文學作品可說越來越多,其中以社會派推理立身起家的天地無限便曾經嘗試過多種不同的敘事結構,讓故事更生動豐富,例如
《第四象限》的麻花辮、《第四名被害者》的冰淇淋咖啡、
《懸案追追追》大腸包小腸等等,料多味美,最新作品
《滯留結界的無辜者》則結合靈異和科學,頗有分子料理之感。
另一位走社會寫實路線的臥斧,在「滴水的偵探書屋」原作《FIX》中,異於以往的硬漢風格,以書中書、作中作的方式包裝,為七個冤罪翻案,而因為著重在定罪的更正和詭計的破解,本格推理的屬性甚至強烈過社會派推理。
同樣試圖為冤案昭雪的還有
楓雨《沒有神的國度》,以「狂熱」串接政治和愛情,將台灣數則重大社會事件融合拓展為一個以學運為背景的完整長篇故事,就算對政治現況不了解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讀完並了解他所要表達的議題。
此外還有一部不容忽視的精緻社會派作品
《城境之雨》。作者既晴過往的作品雖然主打恐怖懸疑,卻緊扣著台灣的重大事件或場域;系列主角張鈞見此次在《城境之雨》中,不是衝進雨中的人,而是在旁陪伴、撐傘的人,也連帶讓讀者得以用冷靜、悲憫,甚或警醒的角度來看待書中一則則可能發生在你我周遭的事件。
二、太苦?那我們包點糖衣——王少杰《春天的幻影》
曾經自費出版《下雪了》、以〈聽海的聲音〉榮獲臺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首獎、去年2021年出版《團圓》的王少杰,持續以社會議題為核心創作。以往直接以純苦味對決的他,於今年2022年一月出版的《春天的幻影》中,嘗試在外面輕輕裹覆一層酸甜的牛奶巧克力,由掛上粉紅色濾鏡的「訪談」來串連幾起沉重的案件,核心宗旨不變,卻讓本書更緊湊豐富且易於入口。
《春天的幻影》文案:
疫情嚴峻的寒冬中,基隆市刑大的高傅丞小隊長收到某位女性網友的私訊。對方表示,自己是名文字工作者,想要做一篇臺灣名偵探的專題報導。高傅丞前往赴約,大談自己過去的豐功偉業……回顧著這些人性中的慾望與困境、想得而不可得的掙扎,高傅丞漸漸覺得,自己的人生即將有所改變。究竟等待著他的,是寒冬中和煦的春天。抑或,僅是個幻影而已?
對資深的解謎型讀者來說,已習慣複雜的佈局推演,加上對前作《團圓》記憶猶新,難免會期待「採訪」的部分跟「案件」交錯關聯,如筆者在《團圓》中看到某人出場就大概猜到結局,此次讀《春天的幻影》亦在一開始就揣測那名「女性網友」是來翻案或復仇,並認為幻影十之八九就是幻影,沒想到才相隔一年,作者竟然就跳脫既往路線,兩者不但完全沒交集(至少在本書末尾沒有,是否有續作或續作會如何發展則未知),還塑造出這麼一個好笑(稱讚意味)的名偵探。有的讀者因為期待落空而惱火,筆者反倒覺得如此安排甚好,先不論作者是匠心獨運或力有未逮,單就呈現出來的效果(筆者閱讀起來的感受),「兩線無關」方使整體顯得輕盈——
那些案件都過去了, 再怎麼沉重,都是過去的事了,
我們繼續往前走,把那些悲傷和不捨留在案件裡。
這樣的安排,讓高共感的讀者,心頭輕鬆不少,講直接一點:會更願意鼓起勇氣看下一部講社會議題的作品。何況最後的最後,轉折的開放式桃花結局(呃,不是多重關係的那種開放式),也讓人跟著心花朵朵開,餘味甚佳。
最後他答應赴約,一方面是因為對方說要做「臺灣名偵探」的專題報導,他這個自詡為臺灣名偵探界第一把交椅的人,沒有出現在報導裡似乎說不過去;另一方面他也想驗證一下自己對於崔嘉琪的想像準不準確。雖然有點冒險,但事實證明他這個決定是對的。此刻春天正敲鑼打鼓,朝著自己翩翩走來。(P.6)
讓筆者驚喜的不只是結構的安排,還有作者能根據不同主角性格,讓內心戲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比如這個讓人會心一笑的比喻,就是前作《團圓》裡見不到的:
高傅丞目光之所以被吸引過去,為小男孩的媽媽早先脫下口罩,露出一張十分溫柔的臉龐,讓他忍不住多欣賞了一下。那種溫柔的程度,感覺放到二十年前的八點檔連續劇,絕對會是命運坎坷的女主角。(P.213)
台灣推理中,逗趣的戲分常藉由名偵探的「怪」或和助手互動顯現,像高傅丞這樣粉紅泡泡冒得恰到好處、中二又自帶搞笑屬性的並不多見,期待日後看到他再登場。
三、太重?那我們加點氧氣——秀霖《人性的試煉》
寫作題材多變的秀霖,向來勇於嘗試不同行文風格,如
《考場現形記》的古典風、
《陰陽判官生死簿》的輕小說風、
《阿罩霧戰記》的腐女風(喂),本次《人性的試煉》則回歸《國球的眼淚》的寫實風,甚至更暗黑一點。(想進一步體會秀霖駕馭不同類型作品的功力,可以閱讀他的短篇作品集
《桃花源之謎》,裡面收錄的五部短篇,各為不同題材和風格,還有既晴老師撰寫的專文導讀。)
《人性的試煉》由三部中篇小說構成,可獨立閱讀,更是「本傳、前因、後果」如此關聯的三部曲,其實這正是作者一開始的創作架構,第一部〈謊言〉亦早在2008年即以口袋書的形式出版,後兩部當時雖已有大綱,卻因種種因素而中斷(詳見《人性的試煉》作者序),到如今三部曲能集結在同一本書出版,距第一部的發表已將近相隔十五年。
大家學生時期不知道有沒有這種經驗:同一科讀久了,與其休息不如換一科,再回頭讀同一科的效率更高,聽說是用腦的部位不一樣,休息只是暫停,換科才能讓原本使用的部位真正休息。
一般而言,長篇作品在章節轉換時的停頓,就能讓讀者腦袋跟著暫歇——歇完想不想回去接續閱讀又是另一回事(咳);而本書中的三部曲,不但各自是完整的故事,視角的不同和時序的錯置(先是現在/本傳,接著是過去/前傳,最後是未來/後續),更讓讀者的腦袋宛如前述「換科目」般得到氧氣,以電腦來比喻,就像是重開機般清爽,卻又不會像羅生門(同個時段、不同說法)那樣鬼打牆而讓腦力較弱的人(如我)陷入錯亂。
這樣的架構,運用在社會派犯罪作品中,更能有換氣的效果,特別是從第一部轉換到第二部時,場景也跟著從東部偏遠小鎮換到北部繁榮都市、故事更是從更生人如何地走投無路,跳到投資失利者如何加入黑幫洗錢、升官發財,看起來很勵志對吧,即便這其實很諷刺(諷刺荒謬類型的社會派作品還可以看收錄在天地無限
《達達戰爭》中的〈新創殺手事業群〉),無論如何讀者的心情還是跟著主角一起,從第一部主角甲的槁木死灰,再跟著第二部的主角乙活了起來,然後,第二部結束又再死一遍,直到第三部,看似又慢慢沉了下去的萬念俱灰,最後的最後,該說是給了希望呢,或只是女孩的第三根火柴?就留待各位看倌自行解讀。
總之,文案上的「重重相疊」、「局外有局」貨真價實,如此的架構和內容安排,顛覆筆者的閱讀體驗,也帶給讀者多重層次的閱讀感受。
四、結語:不斷前進創新的台灣社會派犯罪推理
在上述作品之外,台灣還有許多優秀的社會議題犯罪文學,等待讀者去挖掘和討論,而今年(2022年)的
《春天的幻影》及
《人性的試煉》這兩部佳作,更讓人期待在台灣作者的努力下,此類作品將來還可以有什麼樣的呈現。
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