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跟我說有人一輩子都沒感受過,只是在於大於小而已。當然這裡指的不是精神上的,不過你有想過到底瞭不瞭解這個東西嗎? 還是結束或恢復過後就算了。本篇的主題就是...
神經纖維
疼痛理論
疼痛特異理論
Max Von Frey 於 1895 發展出疼痛特異理論,此理論為早期疼痛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每個疼痛受器都會傳遞訊號到大腦特定的疼痛中心,中心再將指令回傳,並針對疼痛產生適當的動作反應。EX : 手指被針戳到立刻收回
不過這是假設人體有特定的疼痛機制,且現今已被推翻,再來就是理論並沒有將心理對疼痛感知的影響納入考量,也忽略人們是否因為過去經驗導致反應過度情況
疼痛形式理論
1920~1930 年代初期,John Paul Nafe 和 Johannes Scheider 提出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沒有專門用來感知疼痛和回應疼痛的系統,疼痛受器是與其他系統共用的,在此理論的概念中,只有當特定組合與累加的刺激在脊髓處生成時,大腦才會接收到疼痛的訊號,產生反應
該理論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低估了腦部所扮演的角色,僅將其視為接受器傳遞的訊息角色,然而我們現已清楚大腦在人體對於疼痛時扮演一個複雜的角色
門閥控制理論
Ronald Melzack 和 Patrick Wall 於1965 年提出,此理論認為,當手指被門夾到時,會自然的用另一手握著疼痛的手指,把手指放到口中,輕柔或任何可以減輕疼痛的動作
所有的周邊感覺,包含熱、冷、觸、痛和振動等感覺輸入,都是由周邊神經系統負責傳遞。這些神經刺激會傳遞至脊髓,此時若是接受到的刺激夠強,訊息就會被上傳至大腦做後續的處裡
看似合理,但該理論卻無法解釋為甚麼當痛覺受器沒有受到刺激時,人們卻依舊會感受到痛原因
條件化疼痛調節理論
小時候有沒有個經驗就是被哥哥姐姐打手時,當你覺得疼得當下,他再打了另一隻手結果原本的手就沒那麼痛了,這算是這理論中"以疼痛抑制疼痛"的核心概念,當同時出現兩種疼痛刺激且鄰近不同位置時,後者刺激會蓋過前者刺激,不信你可以現在打打看自己(誤)
痛覺神經矩陣理論
這種理論強調局部組織與疼痛區域周邊神經的重要性,強調大腦扮演的角色,將重點聚焦於中樞神經
此理論認為疼痛是大腦輸出的產物,除了周邊神經的疼痛刺激外,其他多種影響疼痛的來源也是相當重要,強調是大腦產生痛覺與減少來自周邊組織訊號輸入的主宰
這個理論並沒有否決周邊神經系統的角色,周邊的痛覺刺激對於疼痛生成依舊重要,但無法讓我們看到全貌
此理論能更有效的解釋幻肢痛、纖維肌痛、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和其他無疼痛的存在,卻感受到疼痛的慢性疼痛疾病
疼痛的意義
兩個遇到同一件事,得到的疼痛感是完全不一樣的,相較生理上,疼痛感受可能是屬於心理上的。簡單來說就是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繩,所以在詢問時,千萬不要輕忽,否則導致不可返回的後果
急性疼痛的兩個階段
識別疼痛的源頭
想成為"優秀的"臨床工作者,而不是"不錯的"臨床工作者,需要的是不斷鑽研的技術,能用最有效率的評估方式在最短的時間找到問題點,誰說的,甚麼派系都沒有差別
尋找疼痛的源頭
傷害本身會引起一系列的疼痛反應,而上面提到的是知道在哪,但怎麼發生的,評估、治療及預後就是非常重要的
或許患者可以透過增加肌力來達到減緩病痛,不過就根本上,只是掩耳盜鈴罷了,不趕快解決,會使原本得更加惡化,變本加厲,終究捯到不可逆的結果
治療疼痛的源頭
當開始檢視疼痛源頭時,光治療或管理是不夠的,尤其單靠藥物,我們必須識別、評估及治療最初的源頭
疼痛對於生物力學的負面影響
應該很常看到吧,身邊朋友右邊受傷傷癒後沒多久,換左邊發生問題,沒錯這就是動作模式出現了問題,不正常的代償久而久之,帶來的就是無止境的代償,這可需要很長久的調整才能回來
根據 Francois Hug 和其他五位布里斯生物醫學科學學院的研究,受試者疼痛的腳在足部與踝蹠曲測試中的力量下降,相反的,健側腳不意外的力量提高
我的看法
到現在還是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畢竟人體還有許多未知的秘密,不過當作參考還可以的,如果你下次不小心受傷的話,可以稍微檢視一下自己的忍痛能力,但千萬不要自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