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長年作為我的案頭書,
那是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自傳「你拿什麼定義自己」(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
多年前拜讀這位睿智長者的著作時,就完全折服於他非凡的思想 ,這位人生前輩的哲思猶如醍醐灌頂,敲醒我蒙昧混沌的心智 ,促發我不間斷地省思、更加警醒地活著。
自從離開校園後,我一直想方設法地投入組織,為了攀附組織提供的安全感,也安於他人因職業產生的刻板印象來定義自我。
一張簡化的標籤,能擺脫不斷自我懷疑的聲音及他人無意的探問,然而過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後,卻沒有獲得想像中的滿足感,我依然難以停止叩問:我拿什麼定義自己?
誠如韓第在離開教職後所言:「沒有了職稱,我無法定義我自己是誰,我沒有一個標籤能夠告訴別人,我屬於什麼組織、可以做什麼。」,延續其一貫的思想,韓第近年出版「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裡有個提醒,「我們藉以謀生的方式無法代表我們這個人。」。
那我不禁要想:如果職業無法代表我,那我能用甚麼定義我自己呢?為了回應這個內在不停自問的問題,試著由書寫展現自我,紀錄成為我自己的過程。
1895 年出生的美國建築家巴克敏斯特•富勒說過的名言吻合我的心聲 :
"我不知道我是什麼,
我只知道我不是目錄,
我不是一個事物,
也不是一個名詞,
我似乎是一個動詞,
一個一直在進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