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句話的重點在於,伯樂是誰?
韓愈《馬說》以千里馬作為比喻,暗喻封建社會時管理者不能識別人才、對人才不重視並且感嘆自身大材小用、懷才不遇的處境。
相信很多求職者都在找尋「伯樂」而不少的求職者也認為自己是「千里馬」,我認為韓愈原文所指的思維,放在現代社會,可以用另一種觀點來看。
我們先從自身出發,有沒有想過,你自己就是伯樂呢?
韓愈所說的「伯樂不常有」,是一個早該被接受事實 ; 因為他所指的「伯樂」是「他人」。
要先是自己的伯樂,才有可能成為你想成為的千里馬 = 你要先了解自己才能往對的方向出發,然後有規劃的一步一步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我知道這不容易,我過往職涯發展的頭幾年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心態,一直到後幾年起起伏伏的經歷中跌倒爬起來又跌倒然後索性就趴下,直到有一天又爬起來才明白,原來我一直忽略去了解自己,我想成為的我不是自己而是別人眼中的我。
自我認知是加速成為伯樂的重要基石
跟你聊聊我的一個朋友 - 朋友A的職涯經歷
/ / 熱愛旅行是一個背包客,獨自一人去過很多國家,早期為了旅行他可以立馬辭掉工作出發,直到某次旅行回來後,花了整整1年找到一份藥廠產品專員的工作,而下一次旅行竟是三年後。
除了英日文優勢,沒有相關醫藥背景導致工作上非常吃力外,藥廠拘謹的工作環境讓他覺得壓抑、喘不過氣來,但他被一年的待業時間嚇到了,他害怕找不到賞識他給他機會的公司,所以一做就是三年。 / /
有次吃飯時,我們一起回顧了這段職涯經歷,那三年他覺得自己活在地獄,工作常常拿回家做,身心狀態非常的差,而我們都認同當時會用三年的時間任職這份藥商產品專員的工作其實是來自於「對自我認知、對社會環境的認知不夠以及為了符合社會的期待」。
因為對自我認知不夠 , 在沒有相關醫藥背景跟不喜歡的工作環境做了三年。
因為對社會認知不夠 , 害怕找不到賞識他給他機會的公司,覺得這是最後機會。
為了符合社會的期待 ,一做就是三年,三年後有了好看的資歷才有勇氣離開。
朋友A說:很慶幸當時的自己鼓起勇氣選擇離職,一邊休養一邊準備轉職並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雖然花了一點時間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
現階段的朋友A找回過往對品牌的熱情,有份適合的工作內容、愉悅的工作環境、合理的薪資 與 支持他旅行興趣的長假。
過往的經歷成了現在的養分,現在的朋友A已是自己的伯樂,成為一個了解自己並認真的執行規劃一步一步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