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問題時,減少問題的抽象程度,釐清問題點,使其變得具體,自然就會找到解決的方向了。
在釐清問題的同時,就已經在解決問題了。
問題之所以一直是問題,是因為範圍太廣泛了,只要縮小問題的尺寸,就能找到應對之道,絕對可以迎刃而解。
●必須努力才能做到,換個角度來看,表示作業量多到憑一己之力難以完成。
首先必須承認自力不足,然後不是鞭策自己,而是設法運用工具,或是尋求他人的協助,分配工作。
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效率,在減少錯誤、提高正確性的意義上,絕對才是更好的做法。
●沒有餘裕的人,要怎樣樣保留餘裕?
重點在於斷捨離。
就如同將不需要的物品斷捨離,空間就會出現餘裕,把預定和人際關係斷捨離,就可以讓時間和心理空出餘裕。
比方說,不參加應酬性質、不重要的聚會;不因為自己做比較快,就把工作往身上攬,可以交給部下和助理的工作就分配出去;
不和在一起也不開心的人打交道,即使原本是朋友,如果相處起來不開心的情況愈來愈多,就拉開距離。
換個說法,也就是只留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
●大眾傳媒當成新聞播送的內容,都是以激發我們的恐懼和猜疑為重心,一點都不公正中立。
如果不想被這樣的資訊牽著鼻子走,我建議立刻揮別大眾傳媒的資訊。
●明知道如果換工作,不僅薪水可以三級跳,也似乎會更有工作意義,卻遲遲無法付諸實行,直截了當地說,也是因為懶。
有個行為經濟學術語叫「現狀偏差」,也就是比起未來獲得更大利益的可能性,更重視現在實際得到的小利益,而拖延改變的心理,這是許多人常見的情形。
想要拖延的理由只有一個:懶得思考現在的薪水和評價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極限,懶得尋找更好的選項。
只要上網看書做點功課,或請教別人,就可以拓展更進一步發揮能力的 機會,卻自己葬送了這樣的可能性。
●如何用錢,也反映了我們如何生活。
想和什麼樣的人建立關係,希望社會變成什麼樣子、想要打造什麼樣的幸福—實現這些願望的工具之一,就是金錢。
因此我想要賺更多的錢,也不想浪費任何一塊錢,花錢時會考慮CP值。對於讓我滿意的商品和服務,則做為「感謝之意」,毫不吝惜地消費。
只要以這樣的心態花錢,就能心安理得,不再對金錢感到罪惡了。
●幸福學與正向心理學,是追求如何行動與思考才能獲得幸福的學問,它們認為感謝自己擁有的事物,可以變得更為幸福。
我們總愛強求自己沒有的,欲望無窮無盡,想要更多錢、想要變得更瘦,想要更好的男友或女友,想要吃到更美味的食物,沒完沒了。
但是忘掉自己沒有的,把目光放在現在擁有的事物上,並心存感謝,才是幸福的捷徑。
最簡單的實踐方法,就是寫「感謝日記」,記錄每天覺感激的事。
即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沒關係,像是做出了一頓美味的餐點,自己送的禮物讓朋友開心等等。
兩三項就可以了,每天在日記寫下值得感謝的事,只要持續一個月,就能累積相當可觀的幸福量。
如果持續一年,幸福就更多了,慶幸自己擁有的事物,並心存感謝的思考回路會根植在心中。
會發現自己並不是獨立活著,而是依靠許多事物的支持而活著,並對這件事感謝不已。
●如果有某些明知道不好的習慣,卻戒除不了,請反省看看,自己是透過這些壞習慣在保護什麼?或是從中得到什麼好處?
然後請更進一步深入挖掘,為什麼會想要這樣的好處?
如果少了這樣的好處會怎麼樣?
如此一來,就能漸漸釐清真正應該面對的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
想要在短期內劇烈改變,就一定會遇到反撲,因此我不建議這麼做。
如果想要改變,只要一點一滴朝好的方向移動,就能脫胎換骨。
●降低選擇風險的重點:
1.準備更多選項
2.如果猶豫就都不要選。繼續增加選項,直到遇到一拍即合的選項
3.因為有可能做出錯誤的選擇,所以盡量選擇容易重新來過的選項。
只要遵守這三點,就可以預防猶豫了老半天卻還是做出錯誤選擇的情形,順利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生活方式和原則,如果遇到與其牴觸時,幾十個人裡面,必定會有一個人提出反駁,或是表現出敵意。
也有些人認為訴諸負面言詞,扯別人的後腿,就能提升自己的價值。
即使告訴他們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那種人也不可能聽得進去。
因此我認為就視同大自然的運行,幾十個人裡面總會有一個人做出負面反應,無可奈何,不去理會,才是聰明的做法。
人有批評他人的自由,但受批評的一方,也有不理會批評的自由。
像這樣去想,自然就能培養出忽視力。
不過,如果自己信賴的人群起批判、大肆反駁你時,最好坦然承認是自己錯了,反省行為或言詞。
~勝間和代/經濟評論家、金融調查公司「監察與分析」負責人。
~《100個無壓力生活提案》
~《圧倒的に自由で快適な未来が手に入る! 勝間式ネオ・ライフハック100》
#100個無壓力生活提案 #壓力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