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虧損10年以上的公司終於開始赚錢, 感謝媽祖
南瑤宮的創建起源,至今仍缺乏可資佐證的詳細資料,現在只能從
日治時代日人留下的《寺廟台帳》與宮內所存的沿革碑,加上相關文獻與里民口傳綜合推敲。
相傳約在1723年(
清雍正元年),彰化設縣,窯工楊謙自
諸羅縣(今
嘉義縣)
笨港南街來此應募工事(可能是到瓦磘莊做工燒瓦
[9]),隨身攜帶媽祖
香火袋庇身,楊謙將香火掛在工寮內,每當入夜附近居民就可見到此處散發五彩毫光,咸認為是神明顯靈,於是地方仕紳集資雕塑媽祖神像,奉祀在附近的
福德廟內,居民參拜屢稱靈驗,遂香火日盛。1738年(清
乾隆3年),瓦磘莊民陳氏捐地建祠,時稱「媽祖宮」,同年11月,總理吳佳聲、黃景祺、林君、賴武等發起募資興建殿宇,雕塑五尊神像,取彰化縣城南門之「南」與瓦磘莊的諧音雅字「瑤」,正式定名為「南瑤宮」
[10]。
大正年間調查的《寺廟台帳》記載的是「……丙 沿革……創立緣起……嘉義廳斗六魚寮莊住民,陶工楊謙,虔誠信仰北港媽祖廟天上聖母,並於自家中供奉神像。乾隆元年(1736),移居瓦磘莊即現在之大埔莊,隨即宣揚其靈顯事蹟。故而當時彰化總理林、楊及李、賴、蔡各姓諸同人共同籌款,塑造天上聖母神像,以供奉祀。至乾隆三年(1738),遂在瓦磘莊陳氏土地上,創建茅草小祠,安置神像,名為媽祖宮。」
雖然大部份的記載都傳南瑤宮建於1738年,但是建廟年份在官方志書中卻未有記錄,有之者僅
周璽在清
道光年間修纂的《
彰化縣志》中提到「一在邑治南門外尾窯,乾隆中士民公建」,而非「乾隆初」。再者,南瑤宮在日治時期經歷17年的改建工程,1936年完工後在前殿左側立有一塊紀念改築的「沿革碑」
[11],碑上刻文卻指建廟年代為1749年(清乾隆14年),兩相差距11年,但較符合《彰化縣志》「乾隆中」的記載
[12]。
卓克華2006年出版的《寺廟與台灣開發史》一書中,另摘錄有一則南瑤宮較為傳奇的建廟緣起:
“近人林文龍亦採訪記錄一則傳聞:相傳
清朝雍正年間,有笨港南街的居民楊謙受僱至彰化南門外瓦窯工作,隨身攜帶有古笨港天后宮的香火袋,以祈求旅途平安;事畢楊謙返笨港,將香火袋遺留工寮內。某日,忽有女人直立在瓦窯邊大聲疾呼:「瓦窯將陷,趕緊逃命!」大家聞聲,競相逃出。正驚奇間,瓦窯崩落,而女人不知去向,大家共同認定是神靈顯聖救難,在清理工寮時,赫然發現楊謙所留下之香火袋,眾人咸認為係古笨港天后宮媽祖有意分靈彰化,因此香火袋暫奉土地廟,後顯靈事蹟傳遍遐邇,終於在
乾隆初年建廟以祀。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