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疾病的人常有一種想法:因為自己已經不是健康的人,所以覺得不應該和他人發展愛情關係,甚至對於想要親近他的人,也會保持距離,不自主地推開。細究他的心理想法,是自己認有某種缺陷,不管是哪種疾病,這個缺陷距離常態的人越遠,越是認為自己沒有條件、沒有資格和一般他人發展情愛關係。因為他擔心自己帶給他人負擔,或是某方面的障礙,因而自覺自己不應該如此,互相喜愛本來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在患有疾病的人來說,反倒是一種壓力。
我個人覺得這種想法有個盲點,因為自己預設他人的眼光去想像:自己會帶來不便與障礙,所以要先拒絕他人。其實這種想法是代替他人做決定,算是已經逾越自己界限,如果仔細去思考,雖然真的有可能不便,比如有肢體障礙的人士,無論是物理上的不便,或生理上的不便,在他人的心理上到底是不是視為負面因子?還未可知,而是患者自己去猜想別人的內心反應,某種角度也就是說,患者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換言之,患者先眨抑了自己,然後認為他人也是如此。這在心理學的說法上,可用投射作用(projection)來說明之。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罹癌的男主角,擅自把他喜愛的人(女主角,同時也喜愛男主角),託付給牙醫,我認為牙醫無辜捲入的遭遇,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由上陳述,即可知「我有病,我不適合發展情愛關係」的想法,其實最主要是自己對自己的樣子不夠有自信,無法建立「我值得被愛」的信念。可能會有人問,雖然我擁有對自己強壯的自信,但會有誰喜歡一個患有疾病的人呢?會不會有人聽我說有疾病,就跑掉了呢?確實可能有這種狀況發生,我記得一位躁鬱症的患者跟我說,當他告知對方自己有躁鬱症時,對方就不再答應他的邀約,雖然他外表看起來很正常,這種狀況帶給他很大的打擊,認為自己大概一輩子都不會有伴侶,但他很想要談戀愛!那時,醫學上通常認為患有精神病患者不適合兩人生活,因為有遺傳的考量,也不適合結婚生小孩。但多年之後,我在門診再遇見這位患者時,他興奮地告訴我他當爸爸了,並引介後方陪他來的太太及小孩。我那時就想,如果對方因恐懼想像而不願和你發展情愛關係時,這個對方,我們就尊重他的選擇,但不要因此眨損自己的價值。況且依照愛人暗影的愛情說法,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自己觸動了誰?又會有誰對我有興趣?因此若能克服自己對自己看法的障礙,當別人對自己表現出興趣,自己又對對方也有興趣時,就大方地接受愛情來敲門吧!保持開放的態度。
接受愛情來敲門並不意謂這段戀情一定順利,我們仍尊重所有對於我們的感覺與想法,我們的重點在於患有疾病,並不是件可恥的事,跨越外在的疾病,而能顯示我們自身的內在品質,才是我們要的。
雖然我上述這段話說起來容易,但實施起來常會有焦慮而導致困難。因為我們太常從表面的看見來認識別人及自己,只要外表得宜,甚至好看,似乎就能保障一定程度的自己。而當自己生理有缺損或患病時,我們對自己的感覺也往往變差。但是身體的缺損或罹病是有可能隨時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若我們都從表面的看見來認識別人及自己的話,心理的內在自我價值將不堪一擊,很可能當身體有缺損或罹病時,自己就開始憂鬱以至於一厥不振。
所以,平常就把自己内在鍛練強壯,當疾病來臨時,你不會自怨自艾,而是同意且能接受它的發生,疾病無損於自己的內在,無損於自己的靈魂,同時也不會去問「我患疾病,是不是不適合談戀愛?」,因為你還是你,跟一般人無異。
(相似文章已刊載在「芝心文摘」)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