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前篇梳理,我們得知北歐神話不宜簡單視為宗教文本,異教信仰的神靈地位也有地域之間的差異;有鑑於洛基 (Loki) 在古斯堪地那維亞的文獻中極為罕見,或許,我們殼蟻將目光轉往其他關鍵線索:地名與人名。
在桃園、高雄都有一塊地方叫「觀音」,這是巧合嗎?我不這麼認為。觀音,即觀世音菩薩;全名看起來就是佛教風格,但台灣觀音像看起來幾乎都是中華仙人的造型。
異教人畢竟是異教人,不是道教人或佛教人,所知有限。所幸,台灣人除了統獨之外鮮少分你我,神靈是大家的,有拜有保佑。一位神靈在地方的重要度,與祂的出圈度成正比,觀音在這方面可說是箇中翹楚。人氣遠勝佛教祖師爺釋迦牟尼。
同理,古北歐有大量地名包含北歐神話的人氣王索爾 (Þórr);近乎擄獲全日耳曼語系者的芳心,底下單單隨意舉例:德國低地/Þórsberg、德國高地/Donnersberg、冰島/Þorbjörn、法羅群島/Tórshavn、瑞典/Torsåker、丹麥/Þórslundr、挪威/Þórshof、英格蘭/Thundersley。
可想而知索爾有多受歡迎;作為對比,包含奧丁 (Óðinn) 的地名,在挪威南部與冰島幾乎沒有,主要集中在丹麥與瑞典南部;不過,這代表奧丁在挪威、冰島零信徒嗎?
逆推不可行,地名只能是人氣指標,不是反指標。證據之一是,我們仍能在挪威、冰島的英雄傳奇中找到奧丁崇拜的信仰蹤跡。最後,不意外地,沒有任何地名包含「洛基」。
地名是可靠線索,不是唯一線索;除了地名,還有人名。不知道台灣有沒有人叫「觀音」?「鮭魚」倒不少。北歐名字包含「索爾」的超多,幾乎每一部《薩迦》(Saga) 都有。
與地名相似地,不能視作反指標。比方說,女神芙麗格 (Frigg) 缺乏信仰實踐的相關紀錄(索爾、奧丁有很多),也沒有作為人名元素的案例;但考量祂被用以命名「星期五」(Friday),推估也算得上是A咖神靈。
赫赫有名的奧丁呢?至維京時代結束為止(11 世紀中),所有文獻資料裡包含明確人名紀錄的,單單只有兩例包含「奧丁」,其一出現在 10 世紀瑞典南部 (Västmanland) 的盧恩石碑上:
ᛒᚢᚬᚿᛚᛁ×ᚴᚢᚦᚱ×ᚼᚢᛚᛘᚴᚬᛂᛏᚱ×ᛚᛁᛏ×ᚱᛂᛋᛆ×ᚢᚠᛏᛂᛦ×ᚬᚦᛁᚿᛏᛁᛋᚢ×ᚴᚢᚿᚢ×ᛋᛂᚿᚬ…
Boandi goðr Holmgautr let ræisa æftiʀ Oðindisu, kunu sina…
善良的農場主霍爾姆高特爾 (Holmgautr) 為紀念他的妻子奧丁狄薩 (Óðindísa) 而豎立(盧恩石碑)。
以前談異教神靈「狄斯女神」有提到,"dís" 意思接近「女主人」,像芙蕾亞 (Freyja) 也喚為華納神族的女主人 (Vanadís);奧丁狄薩類似「奧丁女士」之意。另一例則是男性名 (Óðinkaur)。
那有人會在名字裡面放「洛基」嗎?有,就一個,而且是中間名。出於《定居者之書》(Landnámabók),叫做 "Þorbjörn loki Böðmóðsson"(也是含「索爾」名的例子);然而,文中沒辦法判讀名字的來歷,以及它帶有怎樣積極或消極的意含與否,僅僅是流水帳地記錄族譜的段落。
目前為止,看來地名、人名都沒辦法給我們更多線索;或許該回頭檢視一下北歐神話的究竟意涵。
北歐神話兩部關鍵原典《詩體埃達》(Poetic Edda)、《散文埃達》(Prose Edda) 作為文學作品,價值毋庸置疑;可是,它是哪種用途的作品?神話故事是主題,指內容而言;設想文學之於古北歐人而言,當作只是消遣、娛樂,似乎也不對勁。
20 世紀初,有位學者 (Bertha Phillpotts) 提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假說:「埃達其實是宗教儀式展演的劇本」——埃達性詩歌 (Eddic poems) 的文學體裁,最初可能是為了儀式的戲劇環節而有。
近代也有學者 (Terry Gunnell) 進一步發展她的觀點,在學界仍是相當有力的主張;他論證有許多跡象表明,儀式性戲劇是異教活動的重要組成。此假說成立的話,那麼洛基的知名度在古北歐應是不容置疑。北歐神話諸多故事展開皆仰賴洛基的惡作劇起頭,再看祂如何用詭計擺平惹出的大麻煩。
人們可能會想說,就藝術創作或演出,有這麼誇張嗎?有,在宗教儀式上演出一場北歐神話,意圖是弄假成真——當時人們相信,戲劇會召喚神靈到角色身上,這些故事內容是真實地在地表上發生一輪。
其中情節發生於現實世界,也發生於另一個常人無法目視的精神世界(精靈、神靈等寓居之處);兩個世界發生的事件會交互影響。
僅管異教徒透過劇本得知未來的諸神命運 (Ragnarök),那仍是在未來,非過去;所以才有一說英勇地戰死能准予登入英靈殿 (Valhǫll)。因此,作為神靈受呼喚至儀式中的洛基,至少在祂的高光時刻,是受到崇拜的。
續篇會帶大家看看,洛基被視做神靈,而非單純的反派角色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線索協助我們辨認出,祂是掌管什麼職權的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