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餘力,則以學解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行有餘力,則以學解[1](象山慶23.10.1)

        --解以助行,行起解絕,解行相應,如目與足。

     宗派的成立及發展,要以獨特的「根機」相應之「教理」詮釋為重心—這不僅是「行持」「果益」的依據,也是獨立存在,易於辨認的保證;有助於宗派的共識與認同,凝聚向心力,而不至於散漫分化。教理的研討、深入,理明則信深,信真則行篤[2],不被異學異解所動搖;不必怕聞法、讀書,本宗的教理雖深廣(而行持甚簡易),但都是為我輩愚鈍凡夫所宣講,若有念佛、有信受,並願多聞知、多了解,就能與佛感應而蒙佛加被,由多聞熏習而啟動本有的佛性(本覺)之光明,就能逐漸理解佛菩薩祖師所開示的淨土教義,而這一切也是他力攝受的過程與成果,我們只須在邊作務、邊念佛中開放心靈,讓佛光照射、引導(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必能心開意解,乃至通達無礙;最不要的是自卑自棄、畫地自限(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或可調整心態云「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然後在日常念佛中「行有餘力,則以學解」;須知,佛之「大願業力」都是為了十方眾生:「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願(五劫思惟之本願)為我而發,大行(兆載永劫之萬行)為我而修,大力(名號無上功德力、光明無礙攝取力)為我而成。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菩薩為了上求下化,就得無所不能,故須無所不學,而我們為了念佛報恩,就得自信教人信,故須聞熏教理。若自覺今生「心愚腦鈍」,不善於法義觀念的思惟、整理、統合、領解,或乃宿世這方面用心較少,累積的相關種子也不多,既如此,就從現在開始接觸、熏習,在我們這個宗派環境中多聽多熏,久而成習,就越來越明了、越歡喜、越好學、越深入,乃至於視為必然、理所當然。這看似「從無到有」的過程,只是內因外緣的熏習[3]成熟而已,就如學一種新專業或新技藝,也是從生到熟,從熟生巧。若我們學開車、學插花,要聽很多課、看很多書才入門、才精通;那麼,學「念佛往生」的大事,由安心-起行而作業(恭敬、無間、無餘的長時修[4]),也須有心有願,加上一些時間、一些腦力,其他的就可放任彌陀的攝取、環境的熏習,自然而然的成就,懂多懂少亦無妨。

   淨土門的特色是「國土淨則心淨」--在清淨的環境中改變我們的內心--釋尊宣講的淨土三經,以「指方立相,觀像稱名」之異方便,令眾生以念佛心,生極樂國,到彼見佛聞法,加持成佛。就這樣借佛力轉我心,法爾自然成;不須靠自力「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長劫在「進一步,退兩步」中苦行、掙扎,卻悟不了「真如實相」,而隨時有退墮之危。

    因此,釋尊除了宣說「聖道門」諸經與諸行,以教化「利根大心」的菩薩之外;更指示了一個易行易往的西方淨土,以便於末法「劣根造罪」之眾生,皆得彌陀本願的救度而往生成佛;而如此功能特異的環境,必然是超勝於其他的諸佛國土,即如法藏比丘與韋提希夫人的「捨通,取別」:

《大經》正宗分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觀經》發起序—

    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又《大經》四十八願,第1、2願從其國中「無三惡道」為始,29願「受讀經法,諷誦持說,得辯才智慧」,32願「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46願「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觀經》十三定觀,先觀「依報」:地想.寶樹.寶池.寶樓.華座……。這些淨土依報的描述,最後總結於《小經》極樂國土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及「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絕佳的淨心修行之環境,且全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是因地「本願力」所成就的果地「威神力」之「不虛作住持」功德,往生彼國,即得無邊佛力之加持「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由環境的熏習來改變(淨化)身心,既自然又省力,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遷,近朱者赤」,亦即「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今日,我們雖仍在娑婆生活受報,但因信願念佛之平生業成,已是身在娑婆心淨土,不斷煩惱得涅槃,而宗派道場所布置的環境,適合我們在其中開懷念佛、熏習教理,等於是西方淨土的雛型或預科,因此,可來此聞熏各種法義的宣講與分享。

            光淨居士說(取意) :學習淨土教理,阿彌陀佛的慈悲才能流入我們心中,關係了個人及眾生的法身慧命,乃至彌陀生命之所繫;也是淨土宗長久發展的基礎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1.等於阿彌陀佛親自宣說。2.有楷定古今的作用。3.是淨土正宗的傳承。4.是淨土教的集大成。5.是淨土宗的創立及百代依行的標準。5.契合末法眾生的根機。7.依止奉行「眾生稱念,必定往生」之確定性[5]

    以上,僅供念佛人參考。南無阿彌陀佛


[1]善導師《觀經疏》:「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2]《中庸》第20:「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3] <「內因、外緣」的熏習力>

[4] <念佛人的作業-四修>

[5] <學習淨土教理之原因>

raw-image


raw-image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蓮池大師-念佛與魔事(象山慶’23.9.25) 之前於【〈念佛著魔辯〉今詮】[1]引述了蓮池大師(1535—1615)關於「念佛人不遭魔事」之文,以對應省菴法師(1686—1734)<念佛著魔辯>的論述,但二人之論或有異同,今故另闢專文以述之。  (一)     蓮池師念佛之主要著作如《阿彌陀
    念佛人的作業-四修(象山慶’23.9.8)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前序所說「安心、起行、作業」(三心、五念、四修),以此確定得生彼國;最後則歸結於(一行三昧)的「專稱佛名」,並斷言:若此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又說明其原因:「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這些重點
    念佛人的五戒與五常(象山慶’23.9.1) 《無量壽經》卷下:   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 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此經卷下描述「末法眾生」廣造五惡而備受五痛、五燒之苦報;以此勸導眾生信佛念佛,往生
    自力與他力-3.(象山慶’23.9.5)         曇鸞大師的「自力、他力」說,源於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而發揮。奠定了淨土宗的(絕對)他力之迴向--彌陀五劫思惟,兆劫積行,成就了依正/主伴、一體涅槃之往生因果,全部迴向十方眾生。念佛是因(單純的行為),他力為緣(絕對、完全)。往生之極樂
    自力與他力-2.(象山慶’23.8.28)       柏原祐義《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一/淨土教史概觀:無論任何時代,人類思想的究極,都會自覺力量的薄弱,而依賴一種偉大的靈格。從印度、中國與日本的佛教人物,為了安心立命,而依賴阿彌陀佛的他力(佛力)。     嬰幼兒之依賴父母,乃天生自然而無
    捨三界,歸淨土-2.西方有淨土(象山慶’23.8.21) 《往生論註》後段相對於三界穢土之所言: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繫長維,從此永斷。 安樂淨土,因位是法藏菩薩以大慈悲的饒益(眾生)之心[1] ,照見了三界眾生無史以來,不斷的起惑造業,而受
    蓮池大師-念佛與魔事(象山慶’23.9.25) 之前於【〈念佛著魔辯〉今詮】[1]引述了蓮池大師(1535—1615)關於「念佛人不遭魔事」之文,以對應省菴法師(1686—1734)<念佛著魔辯>的論述,但二人之論或有異同,今故另闢專文以述之。  (一)     蓮池師念佛之主要著作如《阿彌陀
    念佛人的作業-四修(象山慶’23.9.8)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前序所說「安心、起行、作業」(三心、五念、四修),以此確定得生彼國;最後則歸結於(一行三昧)的「專稱佛名」,並斷言:若此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又說明其原因:「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這些重點
    念佛人的五戒與五常(象山慶’23.9.1) 《無量壽經》卷下:   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 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此經卷下描述「末法眾生」廣造五惡而備受五痛、五燒之苦報;以此勸導眾生信佛念佛,往生
    自力與他力-3.(象山慶’23.9.5)         曇鸞大師的「自力、他力」說,源於龍樹菩薩的「難行道、易行道而發揮。奠定了淨土宗的(絕對)他力之迴向--彌陀五劫思惟,兆劫積行,成就了依正/主伴、一體涅槃之往生因果,全部迴向十方眾生。念佛是因(單純的行為),他力為緣(絕對、完全)。往生之極樂
    自力與他力-2.(象山慶’23.8.28)       柏原祐義《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一/淨土教史概觀:無論任何時代,人類思想的究極,都會自覺力量的薄弱,而依賴一種偉大的靈格。從印度、中國與日本的佛教人物,為了安心立命,而依賴阿彌陀佛的他力(佛力)。     嬰幼兒之依賴父母,乃天生自然而無
    捨三界,歸淨土-2.西方有淨土(象山慶’23.8.21) 《往生論註》後段相對於三界穢土之所言: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繫長維,從此永斷。 安樂淨土,因位是法藏菩薩以大慈悲的饒益(眾生)之心[1] ,照見了三界眾生無史以來,不斷的起惑造業,而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但台灣的影像一直還沒有往更深層私域流量邁進,大多人都還是往內容以及傳統的社群操作為主,這一點其實深感可惜,因為當大多故事都在提倡『跨 IP 的同時』或許更深度的私域流量的可操作範圍其實應該會更密切以及需求度更高。
    Thumbnail
    你們是否也有過認真做了漂亮的筆記,成績卻不如意,最後乾脆連筆記都不做了,但內心並沒有一種舒暢感,反而是一種矛盾:同時期待自己與懷疑自己的經驗呢? 或者是做了想做的事,卻總做一半就不做了,或者常被以「三分鐘熱度」形容呢? 而這就是本篇的主題【心有餘而力不足】 內心想做的事情很大,但現在的實力並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曖昧之所以讓人受盡委屈,是因為找不到相愛的證據;而牽扯上不倫的曖昧,一旦開始了擁抱的勇氣,就會讓人變得貪心。與其說是「不倫」,這本小說更像是在描繪「戀愛」,只發生在小房間的戀愛,沒有房卡所以被困在電梯的戀愛,沒有共同日常生活的戀愛,關於只能被化約為三小時、關在小房間裡的戀愛的各種「小問題」。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Thumbnail
    行有餘力,則以學解[1](象山慶23.10.1)         --解以助行,行起解絕,解行相應,如目與足。      宗派的成立及發展,要以獨特的「根機」相應之「教理」詮釋為重心—這不僅是「行持」「果益」的依據,也是獨立存在,易於辨認的保證;有助於宗派的共識與認同,凝聚向心力,而不至於散漫分
    Thumbnail
    「我不是新聞迷、不是記者、不是倡議者、不是教育者,我不是想要啟發誰也沒有政治意圖,硬要說的話,我喜歡去一個地方、心裡懷抱一個想法,結果發現自己根本就錯了。」他是個用否定自己來成全世界樣貌的人,渴望去承認或是感恩世界不如自己想的極壞,看似憤世嫉俗的他或許更怕的是自己想像的太好而被世界、被無意義無來由
    Thumbnail
    這是自己在所屬 BNI 分會「長冠軍商務團隊」這次的主題簡報內容,除了本來就有服務許多的創業者外,自己也因為到「台北醫學大學醫療及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以一般生的身分就讀的,還有這次主題搭配是跟健康產業相關的商會夥伴搭配,選擇這個主題。不過呢,內容只有 5 分鐘可以說,所以我選擇三個切入點。
    Thumbnail
    人們在溝通中、每次溝通所提供的訊息越來越零碎,甚至在自己的回復發出、與要回復的訊息間,可能中間已經被插入許多足以改變語意或溝通基礎的訊息。所以我們在回復一則訊息時,容易會忽略掉一些與討論訊息相關的資訊;當這樣的偏差不停地發生時,討論容易失去應有的效益,甚至產生諸多的誤解。
    Thumbnail
    自己現在,有自己的標準來決定是否參與討論,如果一個人的論述除了批評之外,沒有提供「更好且主張可行的解決方案」,那我通常就會跳過。要批評很簡單,父子騎驢式的批評,或是任意提高不可行的標準,就一定找得出可批評之處,那如果真的有心要完成一個怎樣的可達成的目標,也提出嘗試的方法,那對我來說,才有討論的價值
    Thumbnail
    作為一個每天都在大量溝通的人,包含透過語言、文字或肢體,這次想分享三個關於溝通跟表達意見的想法:別人不懂我、公開表達意見是為了什麼、邀約上的溝通與時間驗證自我。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但台灣的影像一直還沒有往更深層私域流量邁進,大多人都還是往內容以及傳統的社群操作為主,這一點其實深感可惜,因為當大多故事都在提倡『跨 IP 的同時』或許更深度的私域流量的可操作範圍其實應該會更密切以及需求度更高。
    Thumbnail
    你們是否也有過認真做了漂亮的筆記,成績卻不如意,最後乾脆連筆記都不做了,但內心並沒有一種舒暢感,反而是一種矛盾:同時期待自己與懷疑自己的經驗呢? 或者是做了想做的事,卻總做一半就不做了,或者常被以「三分鐘熱度」形容呢? 而這就是本篇的主題【心有餘而力不足】 內心想做的事情很大,但現在的實力並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曖昧之所以讓人受盡委屈,是因為找不到相愛的證據;而牽扯上不倫的曖昧,一旦開始了擁抱的勇氣,就會讓人變得貪心。與其說是「不倫」,這本小說更像是在描繪「戀愛」,只發生在小房間的戀愛,沒有房卡所以被困在電梯的戀愛,沒有共同日常生活的戀愛,關於只能被化約為三小時、關在小房間裡的戀愛的各種「小問題」。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Thumbnail
    行有餘力,則以學解[1](象山慶23.10.1)         --解以助行,行起解絕,解行相應,如目與足。      宗派的成立及發展,要以獨特的「根機」相應之「教理」詮釋為重心—這不僅是「行持」「果益」的依據,也是獨立存在,易於辨認的保證;有助於宗派的共識與認同,凝聚向心力,而不至於散漫分
    Thumbnail
    「我不是新聞迷、不是記者、不是倡議者、不是教育者,我不是想要啟發誰也沒有政治意圖,硬要說的話,我喜歡去一個地方、心裡懷抱一個想法,結果發現自己根本就錯了。」他是個用否定自己來成全世界樣貌的人,渴望去承認或是感恩世界不如自己想的極壞,看似憤世嫉俗的他或許更怕的是自己想像的太好而被世界、被無意義無來由
    Thumbnail
    這是自己在所屬 BNI 分會「長冠軍商務團隊」這次的主題簡報內容,除了本來就有服務許多的創業者外,自己也因為到「台北醫學大學醫療及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以一般生的身分就讀的,還有這次主題搭配是跟健康產業相關的商會夥伴搭配,選擇這個主題。不過呢,內容只有 5 分鐘可以說,所以我選擇三個切入點。
    Thumbnail
    人們在溝通中、每次溝通所提供的訊息越來越零碎,甚至在自己的回復發出、與要回復的訊息間,可能中間已經被插入許多足以改變語意或溝通基礎的訊息。所以我們在回復一則訊息時,容易會忽略掉一些與討論訊息相關的資訊;當這樣的偏差不停地發生時,討論容易失去應有的效益,甚至產生諸多的誤解。
    Thumbnail
    自己現在,有自己的標準來決定是否參與討論,如果一個人的論述除了批評之外,沒有提供「更好且主張可行的解決方案」,那我通常就會跳過。要批評很簡單,父子騎驢式的批評,或是任意提高不可行的標準,就一定找得出可批評之處,那如果真的有心要完成一個怎樣的可達成的目標,也提出嘗試的方法,那對我來說,才有討論的價值
    Thumbnail
    作為一個每天都在大量溝通的人,包含透過語言、文字或肢體,這次想分享三個關於溝通跟表達意見的想法:別人不懂我、公開表達意見是為了什麼、邀約上的溝通與時間驗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