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道德的至高無上,既一日不可懈怠「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又不可以用對理想自然會有誠惶誠恐來面對,就像基因一樣生在其中卻又難以靠近。 所以當有人提到時,就是想起自己可能哪裡又忘了,因此遠離了最好的康莊大道。
「離苦得樂」是本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現實,所以最討厭的就是現實不斷地來打擊本性。 追逐理想很好啊,你又怎知道我放棄了,連速度與效率還有時間分配都交給你,你也管不了,縱使管的了,那不就不是我的人生了?
就算是這種看似有使命與理想,卻又沒執行的無的放矢,也是想透過大而化之的生活知道,將道德的全貌看仔細,透過天生的模仿能力學習,既然我們生活在其中,處處是康莊大道,那麼大而化之,就是最好的生存策略。 但即便是這種人,終究也會討厭道德,因為好人最害怕的不是變成濫好人,而是在弱肉強食的壓力下,面臨到「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自己又要重新拿出韌性來抗打擊。
忘記不行、大而化之不行,生活在其中時又常常被提醒,道德彷彿很近卻又無比遙遠。 把道德當標竿,用理想來追逐,接近康莊大道時 - 道德便因自己有了生命,此時給別人的就是這種討厭的感覺,實在沒辦法喜歡。
既然再怎麼樣都是討厭,為什麼標題只說沒有人喜歡?
因為流淌在道德構成的康莊大道時,感覺太好了。 原來「嚴以律已,寬以待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儒家經典,要帶來的感覺是 - 極致的同理共情,以及身歷其境的不容易,實際施行最終居然可以獲得「一葉知秋」的能力;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道家經典,要帶來的感覺是 - 極限在循環中切換的自由,以及身歷其境的常變易,實際施行最終居然可以獲得「無用之用」的能力。 雖然生活於憂患意識中,但也因此獲得了極樂,人生不侷限於壽命、人身不限制於肉體。
所以道德沒有人會喜歡,是因為層次超越了喜怒哀樂,與愛同層級。 所以在用的時候要小心,特別是拿來說服別人,因為此時被討厭的不是道德,而是該用法降低了道德的層級。
後記: 那麼這篇文章跟魚兒們,又有什麼關係? 因為我太常把美美的魚兒,產生的美麗故事,用道德的口吻來勸說,所以這篇文章算是一種對魚兒們的贖罪。(牠們是很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