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過很多時間管理方法,卻效果不彰?原來是這裡出了問題!
時間管理方法百百種,《同步大腦思維的時間支配術》告訴你適合哪一種。本書透過測驗,找出個人的「時間知覺」及「個性特質」,然後,替我們匹配出最適合,又最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方法對了,時間管理自然就有效了!
作者鈴木祐是一位科普作家,閱讀超過十萬篇科學論文,專精於健康照護和提升生產力等主題,他對時間管理的看法與眾不同。作者認為每個人的大腦「時間知覺」類型不同,「個性特質」也不同,不同的類型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出最棒的時間規劃。就像生病的要對症下藥一樣。我們必須先搞清楚自己的時間知覺類型,才能知道要用何種方法來管理時間。
讀這本書,首要先做第二十三頁的「時間知覺類型測驗」,接著對照「四象限矩陣圖」,找出自己的時間知覺類型。塔妮雅測驗的結果出來是屬於A型超載王,以及G型悲觀者。做完測驗後,依據「回溯矩陣圖」,配對出專屬的時間術。看到結果,我有一種「中了」的感覺!
我有個壞習慣,總是習慣把時間填滿,希望把事情做完,誤以為這樣才最有效率,然而,努力過頭的結果,就是得到一個疲憊不堪的自己。測驗結果顯示,適合我的是「事先承諾法」,要先把休息及玩樂的時間,事先規劃在行事曆上,這樣就可以確保自己有適度的休息,不會過勞。此外,為了提升自我效能感,作者建議要養成填寫「負面回溯改善表」的習慣,之後再執行「記錄時間法」。
書中乾貨滿滿,以下跟大家分享,三個令我印象深刻的論點:
「太講究時間效率可能會扼殺創意與靈感,降低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大腦無法同時做到「擴散」(放鬆)和「聚斂」(專注)。而創意和靈感,只能在「擴散性思考」,也就是放鬆模式下產生。
另外,還牽涉到隧道效應。太過講求效率,會因為有時間壓力而產生焦慮,導致在做事的時候,更不能專心投入。還會因為太過於著重小細節,而忘了大方向在哪,反而達不到想要的目標。因此,適度的讓自己放鬆、休息,反而是提高生產力的絕佳辦法!
「未來=大腦『預測』之後高機率會發生的變化。過去=大腦『回溯』之前高機率發生過的變化。」
譬如看到瓦礫山時,大腦會連結記憶資料庫提取記憶,產生出「這些應該是拆除工程留下的瓦礫」的這個過去,也就是回溯。接著推算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於是產生「如果沒有人來清運,這些瓦礫就會一直留在這裡」,這部分則是「預測」。
「預測真實感」為什麼重要?因為如果你不能將未來的你「視如己出」的話,現在的你,當然無法為了未來的自己而努力,做出更長遠的人生規劃。
書中提及,預測真實感低的人,適合使用行事曆法管理時間。做事容易被突然出現的想法干擾而分心的人,則適合使用待辦清單來管理時間。回溯錯誤過大或是過於肯定的人,則適合使用紀錄時間法。總結就是,要善用預測和回溯來管理時間,才能對症下藥。
古代人認為,時間是一種周而復始的環狀結構,事件會一直重複,因此不需要為時間煩惱。然而自從機械式鐘錶普及以後,讓現代的人認為,時間是從過去向未來直線式的流動。大腦認知這樣的差別,就是現代人焦慮的根源。
因此,若要解決時間不足的問題, 必須從根本做起,也就是從「時間流動」的認知切入。這裡,作者提出兩個擺脫時鐘控制的有效方法:
如此一來,身體就能夠擺脫鐘錶的控制,也才能體會到掌控自我人生的感覺。
總結,無論怎麼做,大原則就是要「適時注意時間,適時忽略時間」。適時切換認知,從中獲得平衡點,才能遠離慢性忙碌。書中提及了超過三十種時間管理技巧,想知道自己的大腦適合哪種時間管理法,就來讀這本書吧!
(本文有 贈書活動 ,詳見 塔妮雅的異想世界 粉絲頁)
本文第一次刊載於 讀墨 閱讀最前線
#2023年 #第53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