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這本書
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出於想要提升自己在看待事情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便在過去面臨到大小的事物一一用自己當下能想到的方法克服,但我如果能夠更快的洞察到事物的本質和問題的核心便能,並有著一套看待事物的邏輯系統,那在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上是否能夠處理得更加從容?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上找到一套世界運作的通用邏輯,讓我在面對問題時更加冷靜,而不是透過僥倖。
時代不斷的迭代創新,但在不同的時代中仍然有一些不變的部分,這些維持整個社會與個人運轉的根本邏輯,稱為『底層邏輯』。洞察底層邏輯能夠讓我們在不同情境下更清楚與堅定應該採取甚麼策略來面對挑戰。書中作者分成五個主題去做探討:
從思考問題、個人成長、創業管理都包含在這本書,作者擅長用簡潔淺白的文字講述大的觀念,很易懂也很深刻。以下是我自己特別喜歡的幾個部分:
先思考哪些是你能放棄的
作者在書中提到三種智慧,選擇、定力、博弈,在選擇的部分提到,論重要性來說,放棄>選擇>努力,人生不可能全贏,當你知道你能放棄、能輸的東西是什麼,才能把精力放在必須贏的事物上,並且透過選擇,把努力放在真正能帶你前往目標的任務上。
我前陣子在找工作的時候,一開始對於自己想要追求的工作內容、公司、地點,很不明確,好像只要和我過往經驗相關的我都可以、只要在國外,哪裡我都好,用這種心態找了一陣子,過程很不踏實,效率也很差,看似很努力,但成效很差。就很像如果在購物之前就已經列好今天要買的東西、量好規格,那購物速度會超快,但如果只是看看再說,那最後買到的可能不會是自己真正需要,或者什麼都沒有。
成功的商業模式 = 能力x效率x槓桿
作者在書中提到有些人一旦在某個領域獲得成功,幾乎在任何一個領域都能獲得成功,就好像他們的成功是有商業模式的,作者歸納這個達成成功的商業模式 = 能力x效率x槓桿,能力指的是獲得其他能力的能力,例如如何用三個月的時間獲得別人兩年的能力;效率指的是提高做事情的速度,如何用一小時完成三個小時才能完成的事,這裡關聯到前面提到的選擇,人做事的效率是有天花板的,要讓效率在更進化,依靠的是選擇哪些是必須要做,哪些事不用做;最後是槓桿,因為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所以能做的事情是有上限的,這時候就需要依靠槓桿,作者提到四種:團隊槓桿、產品槓桿、資本槓桿、影響力槓桿,來巨大化成功。在三者之中,能力尤其重要,沒有能力,其他兩項便無用。
為什麼總是感到痛苦呢?- 高度、格局
在書中作者點出常常聽到有人抱怨為什麼好事遇到爛人,為什麼身邊發生的事都使我感到痛苦,我看到覺得這完全是我。作者提到一個人痛苦是因為他沒有高度和格局, 高度不夠看到聽到的都是問題,格局太小糾結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讓自己發生改變,你會發現你的周圍都是好人,我覺得很直白也同時很真實,他人影響到我情緒的發言或行為往往都是和我階段差不多的人,才能真正影響到我,但只要我再繼續提升自己,我就不那麼在意這些聲音了,並且也會有意識的讓自己身邊更充斥著與自己相似的人。
我覺得這本書就像是世界運作的指南,我在上面舉的例子都是個體進化章節的邏輯,但這本書的其他章節也適用人生其他階段,我覺得我應該會在生活中時不時的在遇到棘手的情況想想這本書有沒有提到怎麼深入核心見招拆招,來讓自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底層邏輯就解得了的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