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從大學畢業,六月底也離開了實習單位。
在放了兩個月暑假,陸陸續續投過幾次履歷,面試的面試,沒下文的放水流,然後找工作這件事就先擱著了,暫時吃著那不多的存款、住在家裡。
(為此,我由衷地感謝我的家人,並沒有給予我任何壓力或責備,而是任由我多方嘗試、想清楚自己的路該怎麼走,儘管有些事他們可能不能理解,仍選擇尊重。)
-
在真正踏出校園之時,面對浩瀚的社會,我深切感到自己的渺小與對未知的焦慮,在無盡的知識與技能海裡,彷彿找不到一隅安放那害怕失敗的自己,擠不出一滴自信去告訴他人我有什麼;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曾經做再多,也都沒什麼;不是自負的驕傲,是真的打從心底不屑一顧。
回想每個當下,沒絲毫後悔,卻也想不起任何成就。
至今仍對未來無所適從,時間就這樣半年又過去了,沒有目標和規劃的日子過得飛快。
諷刺的是,人類為了生存而進化的構造是不習慣行動和改變的,我也放任自己的精力就這樣過去,同時不斷接收新奇的事物、不斷產生更多慾望,用淺短的目光在制定下一步的動作,沒有第二三步的以後。
不可否認,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釐清困住自己的牢籠,感覺其實沒那麼糟,也認清了自己並沒有活得那麼「當下」;我很容易想起過去,對未來沒什麼具體想像、沒有期待,在每個當下依本能行動著,卻總想著一切都更富足、豐盛的景況。充其量只是自我催眠、時而逃避罷了。
幸運的是,那些過去的大便,我跟著大衛·哥金斯一起放下了。
接下來更多的是必須行動,適時對著問責鏡自我檢視、調整,下一階段重點在於「做什麼」、「怎麼做」。同時,必須在「單純好玩」和「有明顯報酬」的活動/體驗中做取捨,對我來說這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賺錢對我來說目的只在成就更多的慾望和幫未來買保險,要如何賺錢又是另一門學問,且目前大部分市面上的工作都沒辦法在這種不清不楚的條件下就輕易地感到快樂、把工作當生活。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正試著透過閱讀來找到一些幫助,想著至少先從提升思維高度開始,也許這樣能更認識自己,亦期望能夠找到更聰明選擇和更深入思考的方法,我仍相信著當你知道的越多、視野越寬廣,能夠創造越多可能。
-
「如果你還沒找到想做的事,那就是你嘗試的還不夠多。」
「人生一百,時間不為誰佇足,如果你不想清楚要留下什麼、有多少機會去和愛人相處、去體驗不同的經歷、去看看世界各式風景......,那你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又為何浪費生而為人的幸運?」
-
在所有分享中,沒有一個成功的人不告訴你「寫作」和「閱讀」對他們有多大的幫助。其中,閱讀是最快得到前人智慧的管道,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方法的啟發、藉他人之眼看到社會運作的不同面貌、有效提升降低錯誤率的機會;寫作則是我們記下感謝、蒐集靈感、釐清思緒、整理/過濾輸入最好的朋友。
讀一百本書和日更,是我今年其中兩項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