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諮商心理師,服務場域遍及學校、企業及社區。這系列文章是我的工作儲思盆,希望提供一個空間讓所有人「一起」思考、「一起」對話。
隨著心理健康觀念普及,越來越多人會在身心狀態不佳時尋求諮商,剛好最近有認識的工作夥伴談論到「踩雷的諮商經驗」,聽著覺得好生氣,一起看看怎麼挑選諮商所不踩雷。
一般來說,諮商所的組成型態多為「設立開業的所長」+「合作的諮商心理師們」。
通常組織結構越複雜、商業氣息越明顯,心理師們待在機構服務所需要配合的要求「可能」就越多。
換句話說,當心理師需要花心力去「滿足」諮商所的期待(如:無償帶講座、督導實習心理師、經營粉專、配合宣傳活動、協助行政業務等),將減少心理師們可以安心接案以及專注進修的時間。
再者,除了所長以外,若組織中還有類似「老闆」、「管理者」的角色,也可能使情況變得複雜。
要成立諮商所,所長(負責人)必須得是「工作2年以上的諮商心理師」。
也就是負責人一定會是諮商專業的實務工作者,若團隊中還增加了其他非心理師的管理者,當經營方向隨著市場需要變化時,是「盈利為主」、還是「提供好的諮商服務也賺到錢為主」?
當然,以上指標不代表標準答案,也會有很認真的龐大團隊把諮商所經營地很好,或組織扁平的諮商所問題可能很多。預約前謹慎觀察,應是可以避免踩雷的參考方向。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不踩雷的諮商所如同盛開的花,適切的行銷加上專業的服務,通常就會迎來有需要諮商的民眾。
如何判斷諮商所是不是盛開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