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和我一樣,從小到大經歷過無數次各種規模的整理,為了營造舒適空間,為了除舊佈新,為了搬家。
2021年初,我挑戰了「一日丟一物」90天。當時初學極簡主義的我,原本是想藉此養成隨手整理的習慣,以維護我那才搬來還不到一年的新家,避免雜物在不知不覺中又叢生。雖然總共只捨棄了90樣物品,對家中整體環境並無明顯的影響,我卻得到了許多心靈層面上的收穫。
有了「一日丟一物」的體悟,再去閲讀《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這本書,我對作者廖文君女士所提出的多個理念都感到深刻的共鳴。
《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書中涵蓋了許多與心靈成長相關的章節,修為尚淺的我,仍有不少無法完全領悟的重點 。以下是針對我特別有心得的三個觀點,列出與你分享。
整理雜物時,對於那些用不上,不喜歡的物品時常有一種懊悔的感覺:為什麽當初會買這個物品呢?我察覺到,我傾向用負面的態度來對待那些要被捨棄的物品,並對自己過去的購買抉擇感到後悔不已。
在讀到 「當下就是最好」 時,我恍然大悟:過去所做的每個行為和決定,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都是最佳抉擇。沒錯!現任的「雜物」 是前任 「寶貝」,都曾帶給我快樂和滿足。即使因衝動而買下,當時在下單購買的那一剎那,我也是開心的。
與其只注重在「好可惜」,「好浪費」的情緒,何不多想想它們曾經為我們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我從前沒法理解那些 「擬人化」 的做法,例如對物品表達感謝,和它們說再見等等。但我現在明白了:對物品表達感謝,其實也就是間接地向過去的自己表示肯定。
同樣的,當你在嚮往未來的美好時,請別忘了隨時抱持著感恩的心,肯定自己:現在擁有的人生已是「當下最佳的生存本能」了。
曾經在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讀到,我們應該把整理當成是一個慶典。原因是,慶典顧名思義就是難得才發生一次的事。過去的我,受到這個概念的影響,把整理當成了很艱難,卻是件「一勞永逸」的事。
然 而,與「一勞永逸」恰恰相反,在《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書中提到的「整理不會結束」的概念讓現在的我感覺更貼切:在人生每一個階段需要有不同的物品來支持,因此要隨時視自身情況對使用的物品做調整。
關於「整理不會結束」,我能想到的最佳例子就是孩子的物品了。小朋友的身心快速成長,除了衣服鞋子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更新,喜好的玩具,適合閲讀的書籍也隨著年齡增加而改變。家中有孩子的人一定會體驗到這種頻繁添購和頻繁處理雜物的場景。
為了騰出空間,也為了活在當下,我們得隨時有意識地關注身邊的物品,確保留在身邊的物品都能給自己帶來價值。
廖文君女士在《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書中提及,物品的價值是「無條件支持人類」,而我們面對物品的態度,其實也是我們的人生態度。與其說是整理物品,倒不如說是「整理人生」。
書中還舉了幾個關於情緒性扔東西的案例:有些人以丟棄東西來解決自己的情緒,誤以為丟東西或東西少一點就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實際上卻有「逃避」,「不願負責」的心態。
讀到這個章節時,我聯想到近年來吹起一陣風潮的「斷捨離」和「極簡主義」。我很好奇有多少比例的人是跟風,看了社群網站上的相片之後,也想把擁有的物品數量減到最少,在過程中卻沒想到要往內看,觀察自己心裡的變化?
「一日丟一物」挑戰執行了90天之後,我變得更了解自己了。在整理的過程中,我觀察自己面對各種物品的態度,為什麼喜歡?為什麼討厭?為什麼會捨不得?為什麼想扔?認識自己,並得到持續進步的動力,是我獲得最大的收穫。
以上是三點我從廖文君的《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書中所獲得的啟發。因為有了「一日丟一物」的體悟,在閱讀到「當下就是最好」,「整理不會結束」,和「藉由物品看到人生」這三部分時最能有共鳴。
其實我認為這並不是一本容易理解的書,有許多部分我仍還沒辦法完全領悟。期待在修為更深之後再次閱讀,再與妳分享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