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塞勒證明:我們的大腦🧠有三種機制,影響決策,抵制改變!而這三大特質,同時也是我們離開不開舒適圈的原因。
賽勒發現,當我們擁有一樣東西時,我們就會高估它的價值。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賣出這些東西時,往往就會要求比它本身更高的價格。因此,當我們用某個價錢買下了某檔股票後,我們一點要等價錢高過我們購買的價錢才願意出售。所以,當股票的價錢往下掉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會錯過「打平」的機會。賽勒稱這種狀況為「禀赋效應」。
另外,「錨定效應」(Anchoring) 也讓我們過度依賴第一次得到的訊息來下判斷。在上面的例子裡,我們第一次購買股票的價格,就會成為我們的「錨點」,而之後不管這檔股票的表現如何,我們都會用「錨點」來評估它。所以,當股票的價格比一開始買進的時候低,我們就不願將它賣出。
上述這些「特質」,不但影響了我們的經濟行為,也導致我們不願意離開舒適圈。
每當我們想要「改變」的時候,「禀赋效應」會導致我們認為目前擁有的一切,都比未來可能得到的珍貴。我們也會因為對「損失的厭惡」而過度跨大失去目前一切的痛苦,而低估找到改變帶來的快樂。最後,目前的一切就會成為我們的「錨點」,讓我們就算要改變,也難以跳出既有的框架,導致我們認為「一動不如一靜」。
例如,當我們決定轉換工作的時候,這些特質會讓我們覺得目前的工作比外面其他的機會都來得好,也會讓我們因為害怕失去既有工作,而沒有看到新工作帶來的機會。
因為我們人類是慣性的動物,都不喜歡「改變」。因此,如果能夠選擇,我們都會希望保持現狀。
例如,我們都知道儲蓄很重要,也知道另外開設一個「只進不出」的專門儲蓄戶口,能夠讓我們更快速的存錢。但是,我們卻懶得去多開一個戶口,於是,我們在領到薪資後,都會把大部份的錢花掉,每個月都達不到儲蓄的目標。
在人生中,我們也同樣的不喜歡「改變」。很多時候我們明知「改變」是必須的,但是最後卻選擇了留在舒適圈內。
例如,當被問到「坐飛機危不危險」時,我們會想起上一次從新聞中看到空難的驚險畫面。由於我們對這些畫面的印象深刻,所以我們就會直覺的判斷「坐飛機是危險的」。但只要我們仔細思考空難的機率,我們其實就會發現,坐飛機其實並不危險。
例如,店家都知道如何利用這個特性,因此在店門口張貼一堆特價商品的海報。當我們進入店中消費時,我們就會因為記得它提供很多的特價品,而相信這家店裡面所賣的東西都比較便宜。
例如,一聽到直銷,很多台灣人的腦海就浮現『騙人的』『老鼠會』『我討厭直銷』等等容易取得的資訊!
因此,當我們想要跨出舒適圈的時候,也會被「可得性捷思法」所影響。因為我們對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有非常充分的資訊,所以,我們會賦予現況較大的權重。相反的,由於我們對於舒適圈外的事物所知甚少,所以會排斥它,並且不將它列入成為考量的基準。最後,我們就會選擇保持現狀。
直銷是合法的!傳銷也合法!資金盤/老鼠會才非法啦!
你聽過商德約法嗎❓看看《直銷協會》的商德懶人包影片
商德,就是商人的道德,商德約法,是一群優質的直銷公司組成的協會,所自我要求的道德規範。隨著直銷產業越來越蓬勃發展,世界直銷協會聯盟(WFDSA)訂定了一個守則,就是直銷的行為一定要合乎商德,因此《世界直銷商德約法》,它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直銷從業人員及消費者的權益,雖然不是真的法律,但遵守商德約法所需的道德行為標準還要高於國家法律的要求,而且規範相當清楚具體,是很棒自律規範。
關於『網路行銷』『直銷』『多層次傳銷』曾有這些名人發言:
✧✧ ·∙· ·∙· ·∙· ✧ ·∙· ·∙· ·∙·✧✧
參考資料:
真善美成功團隊:微創業領導班課程
✧✧ ·∙· ·∙· ·∙· ✧ ·∙· ·∙· ·∙·✧✧
以上資訊由〔悦心而行〕芳療師媽媽整理編輯,如果你喜歡本篇文章內容❤️請不吝給予按個愛心支持、或把本文收藏起來、或分享給朋友。如果有任何疑問或鼓勵,也都歡迎留言或line me,讓芳療師媽媽知道我還能如何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