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職場巔峰時,放下工作去了紐西蘭唸Full Time MBA (企管碩士研究所)。由於那兩年所學的現代管理知識,大部份我已經在亞洲商場實際運用多年,我因而沒有真正的用心學習。
取得學位的當下,覺得自己其實沒有吸取太多的新知。反而,我的同學,個個學得一身本領,簡直是脫胎換骨,也幾乎每個人都拿到更好的職缺,展翅高飛去了。
當然,我也不是完全虛度了那兩年研究所時光,我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職業背景的同學一起課堂上課,小組討論做專案。還有不少的行銷管理和競爭的模擬操盤練習,確實領悟到了團隊互動和集體智慧的威力,這給我不小的啟發。我了解了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旅程,我也透徹的明白‘’學習‘’對人生的意義,而且認同,"學習"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資產。
在紐西蘭拿到學位之後的幾年,我重回亞洲,並投入競爭更為激烈的國際市場,我無日不忘學習日新月異的商業知識,並運用到我從事的商業活動裡面,也深深體會到了“學習”的現實益處。
離開打工生涯後,移居澳洲開始創業,我更是懷抱著“學習”的心態。我更覺得欣慰的是,在最艱難的開頭階段,我竟然是以“學習”當我的創業核心策略。它雖然沒有錦囊妙計的功效,卻助我勇於面對充滿風險的不確定未來。
回溯收購這一盤生意整整一年來,從老總經理還在位的六個月,我讓三人管理團隊同時並行領導公司管治,那段時間算是"承先啟後"的重要階段,也是我創業過程的第一段“學習”。
到了第二個半年, 我讓CMT盡可能的獨立運作,讓他們學習做出“集體決策”,這也無可避免的導致無數次的摩擦。儘管如此,通過不定期和他們團隊的互動,我得以冷眼旁觀,也近距離看清楚了他們各自潛質的差異。除了我自己以外,沒有人知道,我其實正在學習當中。
這階段的學習雖不至於血淚斑斑,卻也給我好幾個失眠的夜晚,因為實在出現過太多的不確定狀態。而我,就只能一個人咀嚼那偶爾的茫然無措心境。
近乎跌跌撞撞,一路走過來,終於出現了跑不完全程的參賽者,也讓我必須做的抉擇降低了不小的困難度。直到局勢完全的柳暗花明,我才算是完成了接管這家公司的有效治理。
在長達一年的過渡期,一些人心的浮動,必然產生的內部磨耗,難免產生許多很難量化的“無形成本” (Intangible Costs)。在我看來,那是我因學習所付出的成本,也是無法迴避的必要負債。我是經由學習,把自己從一名專業經理訓練成了一名老闆。
接管一家高齡五十年以上的公司,不管是企業主,或是擁有實權的經營者,不論能力有多強,要戰勝的歷史因素和既存的營運風險,只要一步錯,必定滿盤皆輸。
旅居澳洲之前,身為一名跨國企業的經理人,在不同國家歷練過,也算“身懷絕技”。可是,才接管這家中型的傳統澳洲公司,不出幾天我就發現, 原來的管理技能是沒有辦法完全套進這家收購而來的公司。
先不說大公司的規模和歷史,大型機構具備了所有的管理架構和制度。從職場平台來看,它對從業人員是有相當程度的保障和未來性。這些因素,是我在當經理人的時代,提供了無後顧之憂的職場平台。因此,在用人方面,應有的顧慮就比較少。簡單說,天塌下來,自然有高個子頂著。
如今自己當家了,我以前所擁有的大機構資源不復存在。我又是單槍匹馬接管一家澳洲本土公司,我要如何讓整個團隊信服?要如何讓他們安心繼續在這家公司服務,為公司的進一步繁榮付出心力?我更加的確定,我有必要把原來的職場技能轉化成為企業家的視角,側重在公司的管治和生意策略的行使。
這開場的第一年就是我的創業入門第一課。我告訴自己,這一課不可能會是速成的。我應該是完全捨棄了原先一步到位的天真想法。這是一個長時間跨距的接管過程,那整個歷練就是我個人專屬的‘’學習曲線‘’ (Learning Curve)。至今回想起來,仍然回味無窮。